冰箱的特征是什么


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专家提醒我们关注一个常见的健康问题——“冰箱病”。

“冰箱病”指的是人们在不当食用存放在冰箱中的食物后,所出现的腹痛、腹泻、呕吐等一系列肠胃道不适症状。

这一现象的产生,其背后隐藏着两大原因。

一方面,冰箱取出的食品往往与温度差异显著。如若立即食用,会导致血管反应性收缩,血流量降低,可能造成生理功能紊乱,诱发头痛、上腹疼痛如刀绞、恶心和呕吐等不适感。大家常有一个误解,即认为只要食物被放置在冰箱中就等于放进了保险箱,它是安全的。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事实上,冰箱内部生活着多样的微生物种类,部分喜寒菌类即使在低温低氧环境中也能够生存繁殖,且经常以存放在冰箱内的食品为污染源,一旦食用不当,就可能引发食源性疾病。

那么,如何预防“冰箱病”呢?

食物不宜立即食用。从冰箱中取出的食物,如冷饮、冷食等,应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再食用。对于需要加热的食物,如熟食等,应确保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特殊人群需谨慎。儿童、孕妇、老年人以及免疫力较弱的人群,以及脾胃虚弱、消化能力较差的人士,应尽量减少或避免食用冷饮和冷食。

定期清理冰箱是关键。建议每周至少一次对冰箱进行彻底清理和除菌。具体的清洁步骤包括断电、清空内容物,用小苏打或洗洁精全面清洗内部并风干。同时也要注意清洗冰箱门上的橡胶密封圈和缝隙。

食物的摆放也需注意。冰箱内食物应分区分类摆放,生熟分开,以防止交叉污染。可以使用塑料袋、保鲜膜或保鲜盒进行封装。

不要将冰箱塞得过满。留出一些空隙有助于保持食物内部达到理想的储存温度。

重视食品质量检查。存放于冰箱的食物不宜过久。在食用前,应仔细检查食品的质量,尽量选择新鲜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