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本文为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的全新呈现。

半个世纪前的岁月里,人们感叹缺乏表达观点的途径,全国上下似乎仅有一种声音回荡。现今互联网的蓬展虽提供了更多发声渠道,公共话语的空间拓展却未能如预期般显著。虽然打破了制度性的束缚,但人们似乎不自觉地筑起了心灵的篱笆,仅在小范围内进行交流与自娱,回避着与自己观点不符的意见及人群。在话题的讨论中,常常缺乏有理有据的陈述,而是过早地贴上标签,甚至让讨论迅速演变为无意义的口水战。

在我看来,造成公共话语平台发展受阻的关键因素,是社交圈的“同质化”现象,这导致了我们对缺乏必要的包容与沟通。正如宪家卡斯·桑斯坦在《网络国》中所描述的那样,人们在选择时倾向于接纳那些让他们感到熟悉、舒适并强化其已有信念的信息。这是人类的天性,心理学中的“认知冲突”理论也证实了这一点。

互联网的出现虽然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人们对于相同观点的追求和自我归类。这使人们更容易形成“回音室”式的社交圈,这些圈子在互联网上相互对立、相互隔绝。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人们只选择那些符合自己观点、令自己愉悦的内容。这些内容经过“回音壁”的作用后再次反馈给人们,不断强化同一观点,甚至将其推向极端。

各大媒体深谙人心,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每个人量身定制了兴趣圈层。这使得人们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如鱼得水、安于现状。他们不再因为看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而感到烦恼,也省去了许多争论的力气。

这种相互排斥的“小圈子”的繁荣,却导致了公共话语平台的日渐萎缩。这种现象不仅使原本一体化的公共话语空间瓦解为孤立的个体,还导致了网络上不同意见之间的两极对立和敌视。这给社会的和谐交流带来了障碍。

正如古人所言:“道不同不相为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封闭自己、拒绝交流。尽管人们的价值观可能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尝试去倾听、去理解对方的观点。正如罗素所说:“我永远不会因为我的而盲目坚持。”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可能存在缺陷和不足,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流和碰撞,才能使其更加完善和成熟。社会学家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也强调了这一点:个人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和成长的。

“道不同亦可与谋”。如果你真心认同并坚信自己的观点,那么最好的方式不是保持沉默、嘲笑他人观点的荒谬性,而是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公共话语平台不应由相互抵触的小圈子组成,而应由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的良性互动所构成。正如茨威格所言:“我们的世界足够大,可以容纳许多真理。”公共话语平台应该追求多元化和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