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能力意愿四象限


这是“稷下师兄”第67期与你分享的内容。

投入状态,是决定执行力强弱的关键。

当你全身心投入,你的执行力就强;反之,则弱。这种投入状态受到“意愿”和“能力”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

意愿,是行动的驱动力。

能力,则包括经验、技能、知识、体力、智力等因素。

用简单的公式来表达,就是:

执行力 = 意愿 × 能力

象限A:有能力的,愿意做 —— 执行力的展示是毫无疑问的。

象限B:有能力但不愿做 —— 这或许意味着存在执行力的障碍。

象限C:既不能做也不愿做 —— 这与执行力无直接关系。

象限D:无能力但愿意做 —— 同样存在执行力的问题。

在象限A中,即使人们的初始能力相同,

他们的态度差异也会显著影响执行力。当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愿意投入时,他的执行力自然会更强。

在象限D中,尽管有些人渴望完成某项任务,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能力,他们的执行力会受到影响。这时,提供培训或寻找合适的导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企业管理而言,以意愿为驱动力,以能力为基础的选人原则是关键。

在分配任务时,领导会面临一个抉择:是选择能力稍强且愿意努力的②号员工,还是提供支持和帮助让④号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显然,更佳的选择是前者。

在B象限中,有能力但不愿做的员工

可能需要一些激励或管理技巧来激发其工作热情。例如,加强管理、调整工作方式等手段都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执行力。

C象限的情况更多是与结构性问题相关

如部门调动、架构调整或新员工的适应期等。这种情况并非员工的执行力问题,而更需要从整体的策略入手解决。

对于D象限的员工,他们有强烈的意愿但缺乏能力

这时,提供培训、寻找导师或调整工作安排都是可能的解决方案。

针对不同象限的员工类型,管理策略也需相应调整。

例如,对于“能力低意愿低”的员工,帮助其突破舒适区和提高自信是关键;对于“能力高意愿低”的员工,则需合理利用其能力并加以激励。

一、执行力的定义

执行力是做一件事的投入状态,它取决于个人的意愿和所具备的能力。

二、执行力的四种类型及解析

如前所述,分别对A、B、C、D四个象限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应对策略。

三、提升执行力的策略

(1)针对不同类型员工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

(2)为优秀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3)创造一个鼓励成长和发展的工作环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