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界而言如一盏明灯,引领教育者们以更全面、多元的视角来审视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与才华,因此不应单一地用一种尺子来衡量他们。大多数老师已然明白这一道理,并在实际教学中践行着。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某一学科时,是否还能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去发现并赏识学生的不同之处呢?

在语文课堂上,静怡的独特之处并不仅仅是听讲。当她倾听老师和同学的看法时,她的大脑正在快速运转,对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她的发言往往能够触及常人所未见之处,亦或是将朦胧之感化为清晰的表达。小组讨论之后,同学们常信任她的见解与表达能力来代表小组发言。

是不是只有对静怡、飞凡这样具有显著语文素养的同学,我们才用这样的字眼去赞赏呢?并非如此。我之所赞,非必须全面优秀,而仅在于其某方面或一个亮点之显现。这难道不是多元智能理论在具体学科中的一个应用例证吗?

想象一下,某学生在阅读与鉴赏上或许平平无奇,但写作却大放异彩;另一位同学几何题目不尽人意,但在函数与不等式的学习中游刃有余。而过去,我们往往采取统一的标准与“方”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这便是“查缺补漏”。但若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的理念来处理这一问题,我们应更注重“扬长避短”。我与同事们曾尝试从语文学习的不同方面去评价和表彰学生,如字词基础、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及小说欣赏等。

例如许慎奖、孔子奖等,这些奖项的设立使得更多学生在语文领域获得了认可与荣誉。这样的奖励机制使得学生更加自信地发展自己的优势领域,同时也带动了其他领域的进步。

实践证明,专注于赏识并展示学生在某一学科中的优势,其效果远胜于单纯的“查缺补漏”。以下便是谢安琪同学的独特故事。

谢安琪是一个在学习上有着独特风格的学生。她的思维敏捷,常能迅速形成自己的见解;她的阅读广泛,涉猎多种书籍;她的文章独树一帜,常提出新颖的观点。鉴于她的独特性,我为她量身打造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上,她记录疑惑与新理解,课后与老师深入交流。在阅读后,她分享自己的感悟。在写作上,她先与老师交流看法,再付诸笔端。一段时间后,她的作品以专题展览的形式呈现。

一学期下来,她感慨道:“我对语文的喜爱源于读书与写读书笔记的过程。我会与老师探讨、交流。老师对我的评价非常灵活,我的读书笔记得分可以用来弥补小测的不足。我不仅喜欢读书,还喜欢创作诗篇。老师在年级中为我举办了展览,这极大地激励了我的创作热情。”

这名学生的转变表明了:发掘并赏识学生在某一学科中的优势并不仅仅是为了表扬与展示。更重要的是根据其优势找到适合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