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
双因素理论是由赫茨伯格,这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于1959年提出,又被称为“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深入剖析了企业中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因素,将其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一、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是那些可能导致员工不满的因素,通常与工作以外的环境相关,包括公司的与管理、薪资水平、同事间关系以及工作条件等。
当这些因素得到满足时,能够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维持其原有工作效率,但却无法单纯依靠它们来激发员工更积极的行为。
二、激励因素
与之相对,激励因素则是那些能够引发员工满意感的因素,常常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紧密相连,包括成就感、上级的赞赏、工作本身的意义及挑战性、责任感、晋升机会以及个人发展等。
当这些因素得到满足时,可以极大地激发员工的动力。而即便这些因素未得到满足,也不会像保健因素那样直接导致员工产生不满情绪。
(二)双因素理论与工作满意度及态度的关系
对于双因素理论与工作满意度及工作态度的关系,赫兹伯格指出,传统上认为满意与不满意是非黑即白的观点是片面的。
实际上,双因素理论中包含了两个独立的满意程度量表。其中一个主要受保健因素的影响,反映从不满到没有不满意的变化;另一个则主要受激励因素的影响,体现从没有满意到满意的变化。这两个量表的不同变化,也预示着人们工作态度的多样性。
(三)双因素理论对管理的启示
1. 重视保健因素的保障作用
管理者应重视保健因素的保障工作,以减少员工的不满情绪和消极怠工现象。但同时也要注意,过度的保障措施并不一定能有效提升员工的积极性。
2. 充分发挥激励因素的激励作用
与保健因素相比,激励因素在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且持久的作用。管理者应通过给予员工工作反馈、鼓励其设定挑战性目标、肯定其工作成绩等方式,充分运用激励因素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3. 平衡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关系
在员工管理中,应合理搭配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例如,基本工资可视为保健因素,而绩效奖金则属于激励因素。又如,公司提供的下午茶若能做到人人有份,那它便是保健因素;而若只有每月业绩最佳的员工方可享受,那就成了激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