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测罗经差的详细步骤


李船长的航海纪实:雷达指引下的穿越印度洋

《广远老大哥》

连载航海纪实文学作品

—— 广远李福船长的航海笔记

李福船长,与大海共舞了38年的航海界老前辈,向我们讲述了七八十年代广州远洋的点滴回忆,见证了远洋海运的初期发展历程。

(第九篇:雷达与天地的测度)

在1980年的杭州,我参加了三副的考证后,回家休息了三个月。随后,在黄埔港我登上了“安化轮”,开始了我的三副生涯。

“安化轮”虽是一艘老旧的尾机型杂货船,但它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当船只停靠在沙角锚地,准备进入广远航修站船坞修理时,我们面临着满足进船坞对吃水差的要求的挑战。

船长命令大副将NO.1底舱压满水,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由于自由液面的影响,船在进船坞途中,转向时会出现倾斜。这让我们都紧张不已,最后在拖轮的协助下,我们小心翼翼地以小舵角进了船坞。

修缮完毕后,船只在黄埔港装载货物,然后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北也门的荷台达港。随着时间的推移,荷台达港的等待时间逐渐缩短,这也意味着我们的航行效率在提高。

随后,我们驶入波斯湾,科威特港装货。钟坚船长是一位严格而富有经验的船长。他教导我们,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近岸或海峡航行时,应尽量使用雷达以外的导航方式,如方位仪定位。

这不仅仅是为了快速识别目标,更是为了锻炼我们的快速决策和船位判断能力。在印度洋的航行中,我们需每天早晚测星确定船位、测罗经差等。特别是在低纬度航行时,我们需根据太阳的高度和本船雷达天线水面上的高度来计算雷达最远发现距离。

北印度洋的六、七、八、九月是西南季风盛行期,风浪较大。但我们总是选择合适的航线来避免不利的风浪。比如从亚丁湾返航时,我们会选择离开亚丁湾后沿索科特拉岛北侧航行。

面对返回港口的问题,“安化”轮和其他几艘广远的船只在多次出海中也摸索出了各自的驾驶技巧。特别是在运送货物的过程中遭遇的风浪损坏情况提醒我们选择正确航路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在1981年的春季开始新的航程,驶向地中海、黑海等航线。在通过土耳其海峡时,我全程在驾驶台跟随船长办理手续,以便学习更多的航海经验。

无论是通过海峡还是装卸货物,我们都注重每一个细节。例如在卸化肥后装红茶时,由于化肥的气味会污染茶叶这一怕异味的货物,我们会采用咖啡豆熏舱和开大舱通风等方式来消除异味。

除了工作上的经验积累外,我们在异国他乡也享受了别样的文化体验。如在科伦坡港期间参观了动物园和堂等地方。

感谢各位读者的陪伴与支持。我们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