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服务费标准


近期,多起市映事件引起广泛关注,这些事件均与小区充电桩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的收费问题有关。

在朝阳区某小区居住的林女士反馈,她在指定的小程序预约了长时间的充电服务。林女士表示,通常情况下她的电动自行车在七八个小时内就能充满电,但一次充电经历却出乎意料。

经过详细的订单记录查看,林女士惊讶地发现,在充电时长达到12小时后,她的车辆仍未充满电。这12小时的充电服务中,充电度数仅显示为0.1千瓦时,电费仅花费了5分钱,而服务费却高达3元。

据了解,林女士所遇到的情况并非个例。充电桩的计费方式引发了居民们的普遍疑问。原来,充电桩的费用由电费和服务费两部分组成,电费按照用电量来计算,而服务费则是按照充电时长来收取。

根据北京市自2022年起施行的《关于规范本市居民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收费标准等有关事项的通知》,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的收费标准得到了明确规定。该通知要求将电费和服务费分开计算,其中电费执行定价,而服务费则由市场来定价。

居民们发现,在费用调整后,虽然电费部分确实降低了,但服务费的收取却存在一些问题。有时候即使电没有充进去,服务费却仍然照常收取,这让大家感到不合理。

为了探究这一问题,记者对多个品牌的充电桩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部分充电桩在充电器插头未插紧或连接不良的情况下仍会计费。有的充电桩在指示灯变绿后仍会继续计费和充电一段时间,这让人质疑是否为故意延长计费时间。

对此,相关充电桩企业解释称,浮充是行业常见做法,用于确保电池完全充满。他们也承认在连接不良的情况下仍会计费的问题可能是由于线路故障或用户操作不当所致。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有些品牌的充电桩在检测到电动车未成功连接时,会自动停止计费和充电。这一功能若能普及并优化,将大大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和用户的不便。

居民们纷纷表示希望充电桩的计费方式能够更加合理和人性化。他们希望在电未能充上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得到提醒并停止计费,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退费纠纷。

有专家建议充电桩运营企业应该更加重视用户反馈和需求,对计费系统进行优化升级。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确保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的收费合理、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