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质四大要素中,品质的定义是


基因,作为生物体进化的基石,亦决定了教育理念、文化特质和育人方式的独特性。身为小学教师,我们应如何理解并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呢?

一、根植传统,以创新为动力

传统是学校发展的稳固基石,它赋予我们宝贵的教育经验和框架。而创新则是学校发展的催化剂,为教育注入时代的活力。我们作为小学教师,需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突破与创新。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就是一所坚守“儿童”核心理念的学校。该校在不同历史时期持续推进与创新,使儿童成为成长的主人。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将“儿童”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比如,在课堂上推广互动式、体验式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实践建议:

结合学校历史和文化,让学生在传统教育中感受魅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学方式,如使用多媒体工具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

关注学生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使课堂充满活力。

二、理论引领,实践为王

理论为教学提供方向,而实践则是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教学行动的关键。我们小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和调整,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东北师大附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滋养。如通过全学科联动,将课程与地方资源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的学习体验。我们可以借鉴此法,融入本地文化或社区资源,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实践建议:

学习教育理论,但需结合实际教学情境灵活运用。

反思教学方法与效果,持续优化教学过程。

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与同事分享经验,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三、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共存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学生成长的两翼。全面发展如乐团合奏,个性发展则如独奏。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需在两者间找到平衡。

东北师大附小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兼顾。我们可借鉴其策略,如通过分层教学、兴趣小组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实践建议:

注重学生多元智能发展,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

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家校合作,了解学生兴趣和特长,助力其全面发展与个性突出。

四、课程为蓝图,教学为实景

课程是教学的蓝图,规定学习内容和目标;教学则是将课程转化为学生学习经验的实景。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需在遵循课程要求的同时进行创新。

东北师大附小注重教师的“再创造”能力。我们也可尝试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创意,如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增强语文课的互动性或引入生活实例让数学变得更实用。

实践建议:

深入理解课程目标,明确每节课的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