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人员密度取上下限3000


在繁华的上海商贸圈,随着全面复工复产的脚步愈发临近,当消费者热情高涨,纷纷涌向街头巷尾时,商业企业又该如何应对这波“屏不牢”的消费热潮呢?答案就在于企业的“屏牢”策略。

三月伊始,上海市的三大商贸行业协会——上海连锁经营行业协会、上海百货行业协会以及上海购物中心协会,在市商务委的指导下,联合发布了《商贸行业防控工作指南》的升级版,即2.0版。这份指南为企业们提供了具体的定量指导,以帮助他们在防控的大背景下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相较于之前发布的1.0版,2.0版更为突出的是对大型商业场所应对大客流的策略进行了强化。特别是在客流管理的分级预警制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体而言,各大百货商场、超市及购物中心须严格管理每100平方米室内区域的可活动人数。推荐保持在50人以下,确保良好的通风与空气流通,并保证每四小时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场所清洁消毒。

若人数在50至100人之间,商场需适当控制人流,增强通风措施,并保证每三小时至少对场所进行一次清洁消毒。

当人数达到100至150人时,商场应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及时告知顾客场内人数已接近上限。可利用场内外显示屏、标志标识、广播、短信、APP及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提示并限制入场人数,并加强对测温人员的管理及场所通风。每两小时需对场所进行一次清洁消毒。

一旦某区域人数超过150人/100平方米,商场需立即采取行动,如利用各类宣传资源提醒顾客注意人数限制,停止接受新的顾客入场等措施。应尽可能加强场所的通风换气措施并每小时内对场所进行清洁消毒。

值得一提的是,2.0版还强调了商场的监控管理措施。建议专人负责实时监测人员密度,并在必要时采取如引导顾客单向通行、增加收银人员等紧急措施。在商场的主要区域如和收银台等处应设置“一米线”标识以保持顾客间的距离。为提高购物效率,推荐顾客使用自助购物和自助结算方式。

在上海,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随申码”已成为出入公共场所的必备凭证。2.0版也建议商场将“随申码”作为员工和顾客安全评估的重要手段。只有当“随申码”为绿色且体温正常时,方可进入商场。对于异常或的顾客及员工,应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