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口头offer后流程
面临了一次颇具挑战性的求职经历,下面我将详细叙述他的遭遇。
在公司服务的四年里,感到时机成熟,有意寻求更广阔的天地,便初次打算跳槽至更大的公司。经过三轮严格的面试后,他的表现被评定为合格,门开始筹备他入职的细节,收集了他的流水,对薪资方案进行了口头约定,并初步敲定了入职日期。
决定在次日与上级提出离职,虽然领导尽力挽留,但心意已决。双方于是就离职日期和工作交接问题达成了共识。
就在等待的这一周里,事情出现了转折。人力资源部门突然告知,其口头offer因内部审批未通过而无法正式生效。这一消息令措手不及,因为他已经提出了离职申请。
面对这样的局面,认为公司的做法有失妥当。他希望能与对方领导沟通以了解情况,并希望HR能提供帮助。
HR解释道:“在流程中我们曾明确告知您,只有在正式审批通过后,才会正式发出offer。”他们并没有提供其他的协助。
对于这一遭遇,虽然有些无奈但也只得接受。他意识到这次求职经历并非个人能力的不足。
更深入的来说,在此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在于"口头offer"的地位和意义。口头承诺并不能确保机会的真正落实,它仅代表着一种初期的协议意向。求职和购买商品一般具有相同的道理——这正像是在商业交易中,双方需要签订合同或支付定金以确认交易一样。
在离职方面,也吸取了教训。他意识到在正式的offer到手并完成签署之前,提出离职的时机可能过早。通常而言,虽然很多公司要求员工提前一个月通知离职日期,但当员工能够保证工作交接顺利完成时,公司通常会更为宽容。
同时对于请求HR拉取对方领导介入这一做法被视为一种不必要的行为。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沟通和处理事情上还有待于提高一定的策略性和成熟度。
尽管感到惋惜和困惑的最后选择了分享他在社交平台上对此次的求职体验,以警示其他求职者。其他用户也纷纷表示对这种口头offer就急于离职的做法表示理解不足。
类似的情况在职场中并不罕见。在求职过程中我们应更加谨慎。特别是在市场环境不佳时,任何细节上的疏忽都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尽如人意。
建议大家在面试后期阶段时,尽量多了解公司的背景和业务部门的情况。若有熟悉的亲友在所投的公司中工作或有途径能得到更多的公司情报的话那就更好了,这些都有助于做出更加明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