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公允价值的理解与实践
公允价值是指在市场参与者的有序交易中,于计量日某项资产所能接收的出售价格或负债所需的支付价格。简单地说,这就是某项资产在特定时点上被普遍认可的价值。为了获得这样的价值,通常需要有一个活跃的交易市场作为支撑。比如,股票的每日收盘价和房地产市场中的房价,都可以被看作是公允价值的体现。
在企业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对资产进行后续计量,是一项重要的核算方式。为了记录和反映因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损益,企业需设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一会计科目。这一科目主要涉及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以及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它反映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
关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对于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不需计提折旧或摊销。资产负债表日,如果其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会计处理为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反之,则作相反处理。
当企业将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时,需以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并记录由此产生的损益。转换日会计处理涉及将公允价值记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科目,同时调整相关账目以反映累计的公允价值变动及由此产生的损益。
在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存货时,同样需要以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存货的账面价值,并调整相关损益科目。
投资性房地产处置的会计处理
处置投资性房地产时,企业需根据实际收到的金额进行会计记录。要按照资产的账面余额及累计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相应的会计调整。若在转换日有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也需在结转时一并处理。
公允价值是衡量企业资产价值的重要指标。在处理与投资性房地产相关的公允价值变动时,企业需根据实际转换日或处置日的公允价值情况,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这有助于企业更准确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变化和相应的损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