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回母校发的朋友圈


今日晨曦,我搭乘的高铁预定发车时间是十点。清早的时光如此宽裕,令我心情畅快。于是昨晚临睡前,我已决定今日一早要去校园里漫步一番。

清晨刚过六点半,我便从武大的茶港门踏入校园。刹那间,我曾想过走向武大的大门,想要拍下那影,然后在朋友圈里炫耀一番。我迅速打消了这个虚荣的念头。毕竟,老武大与我并无太多牵连。

转念之间,武大的工学部走去。昔日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附属小学、招待所、校医院依旧存在,只是换了块牌子。那附小依旧是附小,医院也依旧是医院,而那招待所如今改成了宾馆的模样。我径直走向了昔日的学生宿舍四舍和六舍。此时已是将近七点整,宿舍里的学生仍沉浸在梦境中,似乎还未有醒来的迹象。回忆起1981年入学时,我曾住在学生六舍的6310房间。

宿舍外是宽阔的操场,此刻操场之上空无一人。学生二食堂和四食堂也是人烟稀少,显得格外宁静。

紧邻二食堂和四食堂的是学生七舍,我在此度过了三年多的时光。1982年的文明礼貌月,我们从学生六舍搬至学生七舍西头,我住在7205房间。大三开学后,再次搬迁至东头,我住在面对水房、厕所的7232房间,直至本科毕业。

之后,我在五教、四教和六教之间徘徊往返。昔日知名的“变形金刚”大楼早已在某年因不明原因被夷为平地,现在原址上屹立的教学楼门楣上标注着“工学部第一教学大楼”。

在六教与雅各楼之间,有一块刻有武大校训“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的石碑。关于这块石碑背后的故事,今日暂不细述。

雅各楼曾是我母校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行政楼。我在校任教的七年里,每日从宿舍到教室、图书馆和教研室,雅各楼是必经之地。

我又悠然自得地走到曾经的教工食堂,如今改名为“田园餐厅”。餐厅对面的绿色邮筒吸引了我的目光。此地原为邮电局旧址,是我们当年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那时我们把写好的信投入邮筒,七天后亲人和朋友便能收到我们的信息。在那个年代,一切都显得那么缓慢,包括信件的传递。我虽未经历过恋爱,却能感受到那些恋人们对鸿雁传书的期盼与等待,期盼那薄薄的情书中所承载的两人的心意与情谊。

时间走到七点十一分,我再次从茶港门离开校园。此时的校园似乎仍在沉睡中未醒。或许如今有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辅助,人们不再需要像我们当年那样早早地起床赶往教室或图书馆占座学习。我们当年总是早早地踏着晨光赶路,只为了占一个好位置。

每当我回到母校,总是匆匆忙忙。刚刚有几位朋友看到我昨晚发在朋友圈的文章《今天,与武大相拥》,他们问我是否又是来去匆匆。我只是道谢,并未多言。

我常如此,事情办完便离开,无暇与友聚首。再说在这个薄情的世界上,能与我产生共鸣的人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