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读后感800字高中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言:“选择”的背后即是“审分寸”,“分寸”即为“本末轻重”。这一精妙的阐述在朱光潜的《谈美》一书中,对于美的“本末轻重”有何深意?我们又应以怎样的标准去抉择呢?

拥有审美之眼方能洞察美之所在,拥有至善之心方能感知美之韵味,而拥有至诚之魂方能孕育美之生机。美的标准源自真善美的融合,同时也在这融合中不断创新。真善美不仅是我们评判万物的三种认知维度,更是人生三重境界的体现。

朱光潜先生论美时,着重强调了心态的重要性。他认为,心态是美的根本。不同的心态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认知维度,从而塑造了各异的人生格局与精神境界。

朱光潜先生认为,审美态度大致可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其中,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标,科学的态度则以真为最高追求,而美感的态度则以美为最高境界。

实用的态度侧重于权衡利弊,善的追求需超越恶的束缚,淡泊名利、乐于分享方能实现共赢。科学的态度则侧重于理性客观地探究事物本质,追求真相需保持独立人格与独特魅力。而美感的态度则更注重以直觉与形象回归人心本真,使人与物融为一体,和谐共生。虽然实用与科学的态度都向外求索,属于“术”的范畴,但美感的态度却是向内探寻,更接近于“道”的哲学。

这三种态度并无对错之分,它们都是合理的存在方式,只是认知角度不同而已。我们既要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差异,更要看到它们内在的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缺一不可。

那么,如何判断美的“本末轻重”呢?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艺术家评定事物价值的标准在于其是否能融入和谐的整体中。这种判断往往超乎常人想象。他们能够重视常人所忽视的,也能轻视常人所看重的。在取舍之间,他们总能恰到好处地把握分寸。

审美的“本”包括本色、本真与本心。本色即是生活中自然流露的真实面貌,“英雄本色”即是美的艺术之源。本真则是真诚的态度,不容半点苟且。真正的艺术家在创作时总是竭尽全力、一丝不苟。本心则是初心不改,发乎心、践于行。

一首诗或一篇美文都是至性深情的自然流露,无丝毫矫揉造作。源于物我交感、心灵共鸣。朱光潜先生说,“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才是最美的境界。因为心灵自由、不受束缚,完全依靠本心去探索与创造,美便成为了一种纯粹的爱。

当一个人的生活充满美的追求与创造时,他本身就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如果我们深入理解了美的本末、轻重关系也就易于把握了。美在于向内求索、真情实感为重;美在于内容而非形式、心灵相通为要;美在于灵魂自由、不受条条框框限制;美在于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创造;美在于美感而非、心领神会;美在于自然而非刻意、取舍得当。

美是生活、是人生、是、是艺术。美是艺术地生活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与有的人生。在文章的结尾我想再次引用那句发人深省的话语来表达我对美的理解:“让我们慢慢走欣赏这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