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灯的风俗和寓意
明日为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是夜,大地热闹非凡,欢庆佳节。在这个传统习俗浓厚的日子里,人们会观赏花灯、共度元宵、猜灯谜、燃放烟花以及举行社火等,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元宵节作为民间祈福的古俗之一,其传统始于“试灯”的仪式。正月十四试灯之后,至十五日夜则是“正灯”,此间,人们点燃灯盏进行祈福活动,期盼着岁岁平安和家宅吉祥。
而农历正月十五被古人称之为“元宵节”,取意一年中首次月圆之夜。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渴望家庭团圆,以此庆祝新一年的开始,并期待家人在新的一年里仍能团聚一堂,享受幸福团圆的时光。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李璐曾提到,元宵节中的“闹”字寓意着节日的热闹和繁华。此刻,各色花灯如星如画,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正如古诗所描绘:“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生动地展现了元宵节那热闹非凡的场景。2008年6月,元宵节因其团圆美满的寓意被列入《第二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谈及花灯,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元宵节的标志性元素。花灯蕴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浙江德清等地,乾龙灯会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观赏,各式花灯如火树银花般照亮了夜空。
挂花灯的习俗历史悠久,已有上千年的传承。花灯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更寓意着吉祥、幸福和繁荣。古人对花灯的理解颇深,因为过去没有电灯的时代,一盏花灯为夜晚带来光明和希望。
在传统文化中,灯不仅是光明的象征,还寓意着希望和美好的未来。灯也与人口繁衍息息相关,挂花灯也象征着家族的昌盛和繁荣。北方地区尤其喜爱挂红灯笼,增添了节日气氛的同时也寓意着吉祥和好运。
我国的花灯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宫灯、龙灯、走马灯、荷花灯等各式花灯熠熠生辉;北京花灯、泉州花灯、南京花灯、自贡花灯等地域特色鲜明的花灯制作工艺也传承千年。它们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和美好的回忆,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传承。
指尖上的艺术——灯彩也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集编扎、裱糊、雕刻、绘图等多种民间艺术于一体的灯彩制作技艺精湛。在南通等地,市民在家中摆放各式各样的灯彩以增添喜气的同时也传承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70岁的何林祥是南通“包氏”灯彩的第四代传人,他制作的灯彩融合了纸扎、绘画、剪纸、雕刻等多种艺术门类,展现了小而精致的艺术之美。南通灯彩历史悠久上千年时间线下的传统技艺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欣赏和学习制作技艺。
南通市文化馆积极开展公益培训班和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非遗传承人的指导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灯彩的制作技艺从而营造出浓厚的非遗保护氛围。(总台记者及各地媒体)
编校人员: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