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介绍词50字左右


陈扬波:普宁英歌的魅力

普宁英歌是广东普宁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据传已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它将舞蹈、南拳套路、戏曲表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独特地表现在步法、身法、槌法以及阵法上。每个舞者都手持两根被称为“槌”的圆形短木棒,以一种骑马蹲裆的姿态,提腿横跃而动。他们的双手随着锣鼓的节奏上下左右击打木棒,头部和身体也随着节奏自然摇曳,展现出一种刚猛奔放的气势。

普宁英歌以其磅礴的气势和威武豪迈的景象,构建起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对于潮汕人而言,英歌舞仿佛是英雄的化身,有着祛邪扶正、迎祥纳福的寓意。每当重要的庆典日子,英歌的锣鼓声就会响彻城乡的每一个角落,所到之处都充满了热闹非凡的氛围。

在我家,对英歌的热爱代代相传。我爷爷陈才斗曾是广东省歌舞团的一员,参与了1953年在北京的精彩演出。从小,我就对英歌那激昂的节奏和矫健的身姿充满了痴迷。我追随着英歌的步伐,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英歌队伍中的一员。

每逢大年初一,当英歌的鼓点响起,我都会满心欢喜地跟在队伍后面,尽情地呐喊。在寒暑假期间,我还会约上小伙伴,反复观看VCD中的动作,模仿舞者的每一个动作,用扫帚当作槌棒,欢快地舞动。根据家乡的传统,我必须在成年后才能正式加入英歌队伍。

2006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普宁英歌成功入选了第一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培养新一代的英歌力量,当时的普宁南山英歌队总教练陈来发组建了“南山少年英歌队”,我也终于在14岁时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英歌舞者。

普宁英歌的参演人数多为双数,最少八人,至多七十二人。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们迅疾而有序,动中有静,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韵律。英歌舞的故事情节大多取材于《水浒传》,讲述的是梁山好汉化妆卖艺大闹大名府的故事。在短短几分钟的表演中,舞者们需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动作和情节。

在英歌舞中,“耍槌花”是展现英雄气概的关键动作。舞者们手握英歌槌的中部,用手腕以八字绕动,同时用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挑起槌棒,使槌花形成立圆后连续转动。这种动作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舞者们内心的激情和力量。

英歌舞者们总是竭尽全力直至演出落幕,这不仅是对南山英歌队的要求,更是英歌舞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勇往直前。如今,随着普宁英歌的传承与发展,我在英歌队中也有了自己的新角色——负责南山英歌队的官方宣传工作。

我会在社交媒体上与观众互动,介绍正在化妆的角色和英歌舞中的情节。我还计划通过官方账号发布演出信息并介绍英歌文化。去年2月11日,广东普宁南山英歌队在英国伦敦的新春庆典上进行了表演这是普宁英歌首次走出国门的一次重要演出。而我选择留在普宁市内作为带队者带领年轻队员们进行街巷演出为市民驱邪扶正祈求吉祥与安康。

舞动槌棒如画戟挥舞步伐似战马奔腾我希望普宁英歌能像我们手中的槌棒一样盛开出鲜艳的花朵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用我们的行动诠释着“一旦拿起英歌槌一生便是英歌人”的信念与执着。

此篇文章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希望能通过文字将普宁英歌的魅力展现给更多的读者与观众朋友们一同感受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