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余音的意思和造句


自古至今,众多诗人墨客在创作抒情诗时,常常在篇章或段落末尾巧妙地转而写景。这种手法被称作借景烘托,以此引发无尽的韵味和余音。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开篇即展现出细腻的景象描绘:

杂乱的音符与清晰之间交错,如同大珠小珠落入玉盘之中。莺鸟的鸣叫在花下显得格外,而幽咽的泉流在冰下却难以流通……东边的船只和西边的船舫都默默无言,唯有江心处的秋月显得格外明亮。这里,诗人先以各种比喻描绘琵琶声的悦耳动听,而结尾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则通过环境的静谧来烘托琵琶声乐的强烈震撼力,令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中描述春江潮水与海平线相连,明月随着潮水一同升起。月光随着波浪流转千里,春江之上何处没有明亮的月光……斜月渐渐隐藏在海雾之中,碣石与潇湘之间仿佛有着无尽的路途。“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结尾,将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月下的思绪与江畔的月光相交融,化作了一曲望月怀远的交响曲。末尾的落月与树影共同摇曳,摇荡着诗人无尽的相思之情,仿佛一幅动人的画面。

再比如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词中描述了箫声的咽塞,秦娥在秦楼上的梦境被打断。楼上的月亮、每年的柳色、霸陵的离别之伤……秋天的节日在乐游原上,咸阳古道的声音已经消失。而结尾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以汉家的陵阙在凄惨荒凉的西风残照中映衬,烘托出闺阁独处伤离恨别的孤寂情怀,令人拍案叫绝。

这样的写作手法,若能将其制作成小视频,必定能更加生动地展现诗中的情感与景象,令人深感其魅力。希望年轻的诗人们能够在创作抒情诗时,恰到好处地运用借景烘托的手法,让诗篇荡起袅袅余音,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