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完人间沧桑,道不尽什么
湖南新闻播报全媒体记者 张美妮
“品鉴评书之美,传统艺术重现光彩。”随着一声洪亮的惊堂木声响,上周末在长沙群艺馆举办的一场评书活动吸引了众多目光。相声第九代传人、湘潭伴趣社相声社团的班主刘德驻,以评书《聊斋》为大家带来了传统曲艺评书的魅力。
《聊斋》之外,评书的多彩风貌
评书,这一对现代年轻人来说可能只存在于文学常识考试中的艺术形式,实则历史悠久且内涵丰富。而通过古风歌曲《说书人》的流传,我们可以一窥评书的魅力所在。
在古色古香的歌词中,“人前摇扇,醒木拍桌”形象地描绘了说书人在台上的装扮与动作;“江山风雨,岁月山河”等词句更是将评书的笔风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小沈阳演唱的同名歌曲则以更为情感化的方式,表达了说书人对人生的感悟与体验。
在古代,评书是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送戏下乡”的免费茶水换来的故事,还是茶馆里的说书表演,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评书的喜爱与依赖。评书等传统曲艺在传播思想、塑造形象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面临挑战,评书寻求新机遇
随着时代的变迁,评书等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观众的老龄化、传承人的断层以及活动场所的衰落,都让评书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刘德驻在介绍自己时半开玩笑地说他是“湖南最后一个讲评书的人”,实际上也反映了评书现状的严峻性。
即便在这样困难的境况下,仍有人不懈努力,为评书的传承与发展寻找新的出路。杜凯作为长沙群艺馆的曲艺专干,积极策划“品鉴曲艺之美”等活动,为评书的传承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新发展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下,评书等传统曲艺形式虽然遇到了挑战,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些评书班子通过抖音等平台进行线上表演,将传统评书与现代流行文化相结合,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评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也为评书注入了新的活力。如郭德纲的评书版《三体》,将科幻题材与评书艺术结合;沈阳的直播带货评书、北京的“评书盲盒”等创新尝试,都为评书艺术带来了新的观众。
挖掘地域文化,展现新魅力
湖南评书也应进一步挖掘湖湘特色文化资源,将本地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融入评书创作与表演中。可以与景区、文化场馆合作,开展驻场演出、主题活动等,让评书成为湖南文旅的一丽名片。新化县的慎德堂借助文旅融合的东风,开展梅山故事评书等文艺表演,使传统四合院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
刘德驻表示,评书创作者应深入挖掘现代社会题材,将当下的热点话题、生活故事融入评书创作中,使评书内容更贴近现代观众的生活。借助网络文学、影视作品等的创作手法和题材,丰富评书的表现形式。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