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年会朗读的文章
作者:勇 讲述者:王丽
在辽阔的视野中,我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在贺兰山口,隔开阿拉善沙漠与宁夏灌区的地方。
那一年在宁夏的会议之后,一位友人提议,若我有想去的地方,只需言语一声,他便出车相送。我稍作思考,回答道:“那就去一次阿拉善吧。”
阿拉善左旗虽属于蒙古之地,却与宁夏的省会城市紧密相连。近代以来,无论是军事、教育还是商业,阿拉善蒙古都受到银川军阀的影响。尤其是求学之路,虽然呼和浩特是更近的选项,但阿拉善的学子们仍需前往银川的学校。阿拉善,仿佛一只脱节的左手,难以触及本土的支撑。它却是一片沙漠中的牧场,与农耕文明紧密相连。
后来,我结识了在银川求学的蒙古族朋友,也远望了贺兰山的雄伟身姿。蒙古朋友告诉我:“去阿拉善,班车只需一个小时就到了!”而那山峦则显得既瘦且丑。狭窄的贺兰山,竟是楚河汉界的分界线。
真的那么近吗?在游历宁夏的里,若没有亲眼见过起伏的阿拉善沙漠牧场,岂不是一大遗憾?
为我提供车辆的朋友也说:“一个小时就到了。”这意味着羊圈与水稻田、沙漠与银川之间的地理和文化差异,仅仅被一条“一个小时”的山脉所隔开。
这个念头一直着我。
无需过多解释,一个小时后,我站在了“贺兰山缺”之上。
此刻的山口——我依然轻松地描述它。如果说只说一句,那就是山脉在此断裂成了一个山口,两翼拉拽而来,在山口处低低地形成一条长脊。
公路如同一道细线,迅速划过山脊,毫无迟疑。
左手边是游牧的沙漠草原,一览无余;右手边是农耕的黄河灌区,虽被山脊遮挡,但我熟悉这片土地:我知道村庄就隐藏在山脚下,登上山顶便能眺望稻田。
在我熟悉的这一侧,可以沿着狼牙山下去,穿越西夏陵,进入区。秦渠、汉渠、唐徕渠,用黄河的唯一一股好水灌溉这一片稻田。这里的人虽然不喜欢吃面食,但却离不开大米。贺兰山背后不远的地方,散布着的寺。
走过了一座座桥、闸、堡垒和古老的灌区村庄后,我继续深入固海、直下泾阳、穿越黄土高原......
那么,“贺兰山缺”究竟是什么?
即使我没有走过那一侧的山脉,我也并不陌生。沙窝子里有水草,这是我知道的。说陌生是因为我从未骑马从乌珠穆沁到达这里。如果说哪里陌生在文化上,那便是我自己的本业。这里的绵羊、山羊、马群与乌珠穆沁一样毛色光亮。稀疏的牧民不骑马,他们的坐骑是摩托骆驼。站在滚的山脊上望去,深色的毡房和沙窝子里袅袅升起的炊烟构成了一幅画面。理论上说,从这里可以一直走到蒙古的中心地带,但阿拉善人更倾向于绕道银川再尝试搭乘火车。
这不像一个单纯的山口,更像是一座连接两地的桥梁和边境线。
我享受着风的冲击和一字并肩的视野。山脉在此断裂成了一个开口,山口高耸俯瞰着两边的文明。蒙古的知识和宁夏的经历都与这个山口紧密相连但又模糊不明。风抖动着车前的小旗子而云朵却染黑了山巅的锯齿形轮廓。我凝视着这一切让眼睛尽享盛宴内心却充满复杂情绪一阵阵地冲动起来。
在疾走的山口强风中我以身体为轴稳住相机用掉大约三张底片拍摄了一张连接阿拉善沙漠和银川水稻区的——贺兰山缺口的照片。
这样的地点这样的视野虽然不多但我也能举出一些例子当然它们都有着特殊的地理含义介于两块地理区域之间——但一样视野辽阔的地方就更多了。
过去我喜欢琢磨人的活动范围如何影响人的思想性格一个牧民大概能享有约八十里的活动范围这种日常生活的半径造就了他们的视野与心胸与农耕的差异显著。
为了不让自己变得鼠目寸光我总是千里迢迢地寻找这样的地方十几过去了体验过无数地点我经常独自计算自己所拥有的这一切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