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写聊斋的故事


近期,刀郎的一曲《罗刹海市》风靡乐坛,掀起千层巨浪,瞬间将大众的目光牵引到十数年前的乐坛纷争之上,人们众说纷纭,纷纷对那英、汪峰、杨坤、高晓松等人的旧事提出看法。

至于刀郎的这首歌是否在复仇的意图之下进行,本文不做深入探讨,留给专业乐评人更多发挥空间。相反,我们更想带大家了解的,是《罗刹海市》背后的故事源头——《聊斋志异》中的短篇小说《罗刹国》。

《罗刹海市》是蒲松龄笔下的一个奇妙故事,他虚构了一个名为大罗刹国的异域国度。这个位于东侧二万六千里的遥远之地,其审美观念与我们所知截然相反。在这个国度里,丑陋被视为一种美,而美则被边缘化,形成了一个完全颠倒的审美世界。

故事中,青年马骥才华横溢且相貌英俊。他的父亲却认为读书不能养家糊口,坚持让他学习经商。马骥在海外经商的过程中,遭遇飓风漂流至大罗刹国。

当大罗刹国的人们首次见到马骥时,他们惊恐地认为他是妖怪,因他的相貌与他们的审美标准背道而驰。他们不明白为何一个在他们眼中如此“丑陋”的人竟然被认为是“美”的。

在不断接触后,马骥了解到他们的审美观完全颠倒,与人认为的美完全相反。在这里,人眼中的美被视为丑陋,而最丑的人却被视为绝世。像马骥这样“奇丑无比”的人反而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国王听闻马骥之名后欲见其一面,但因担心马骥的相貌惊吓到国王而未能如愿。马骥则以张飞为装扮舞剑助兴,其“丑陋”的装扮竟被众人视为美,建议他以此装扮见国王以博取荣华富贵。

最终,国王见到马骥后大为赞叹其“美”,并赐予他厚禄。马骥内心并不快乐,因为他知道这并非真实的自己。他渴望过上真实的生活,于是提出了辞职的请求。

虽然国王同意了他的休假请求并赐予他金银财宝,但马骥最终选择回到他的起点之地。在那里,他得知了一个关于“海市”的传说。

“海市”是海上的集市,各国的人们都会于此进行交易。马骥的归来引起了另一个人的注意,此人其实是龙王的儿子。他邀请马骥到龙宫做客并许诺他一个荣华富贵的未来。最终马骥娶了龙王的女儿为妻并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

由此可见,《罗刹海市》这篇小说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故事线:一个是大罗刹国的故事线;另一个则是关于“海市”的故事线。其中第一个故事线更像是蒲松龄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主要信息——通过一个美丑颠倒的来讽刺一些是非颠倒的社会现象。而第二个故事线虽然有趣但略显俗套似乎更多是作为调剂之用。

在《罗刹海市》故事的结尾处蒲松龄以一句话总结道:“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小惭小好大惭大好若公然带须眉以游都市其不骇而走者盖几希矣。”这段话传达了一个强烈的警示——当社会被美丑颠倒的观念所支配时真相往往会遭埋没真实往往需要去海市蜃楼中寻找。《聊斋志异》创作本身何尝不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与批判?

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不仅是对蒲松龄故事的再现更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深刻反思和批判其歌词背后蕴深远的社会意义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报仇故事那么简单我们无需过于解读其中的每个细节但却应该从中体悟到更深远的社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