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缘缘堂随笔有感300字
闲暇之时,坐在阳台之上,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我翻阅着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重温了与这位民国时期的杰出人物、著名的漫画家、散文家、艺术教育家和翻译家共度的时光……
提及丰子恺,我的初次认识源于弘一李叔同。得知他是李叔同的学生后,我开始注意到他的漫画作品,然而当时的理解仅止于此。
去年在嘉兴旅游时,途径桐乡,我曾看见丰子恺故居的路标,但由于时间紧迫,未能亲自探访,至今仍留有些许遗憾。
此次在上海的偶然机会中,我再次发现了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随手翻阅了几页后便被深深吸引,难以自拔……
“缘缘堂”不仅是丰子恺家族的堂号,更承载了一段丰富的历史。自高祖时期起,他们家便在桐乡的石门湾街上开设染坊铺子,是当地富裕的家族之一。
随着丰先生笔下的文字,我也仿佛置身于上世纪的一代,能够到民国时期江南水乡的生活情景……
丰先生的家族与其他人无异,除了经营染坊铺子外,也是养蚕的世家。据他描述,家中祖母在世时,屋内养满了蚕。那时的他,常在跳板上嬉戏玩耍,而祖母却时常因为他的顽皮而训斥他。这些情景让我也感受到了一丝丝的童年乐趣。
丰子恺在家中排行靠前,有四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小名“慈玉”,是家中的宝贝。因此他得到了全家人的宠爱……
丰先生四岁时,他的父亲了举人,然而当年祖母却去世了。父亲因守孝而留在家中,没想到的是科举制度在此期间被废除。父亲的生活变得闲适起来,“每天吃酒、看书”,尤其钟爱品尝螃蟹的滋味。他总是会以一种优雅的态度去品味美食,“吃蟹是件风雅的事。”丰先生的父亲曾如此说过。
祖母去世后,父亲渐渐沉浸在诗酒之中,不再过问家事。加上科举制度的废除,“父亲从此隐退于世俗”。九岁时父亲离世后,家中的一切事务都落在了母亲的肩上。母亲常常坐在老屋的八仙椅子上,用严肃的目光和慈爱的笑容照料着他们姐弟六人以及几亩薄田和那间染坊铺子……
十七岁时他离开母亲到杭州求学,每一次离开家的那一刻,都能深深感受到母亲从眼中流露出的殷切期望与深深关爱。这些温馨的画面都被丰子恺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下来。
通过阅读丰子恺的作品,我仿佛理解了他漫画背后的精神内涵。过去的我只是喜欢他的作品,却未曾深入体会其深意。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每一幅作品背后都蕴藏着一种强大的情感与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