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要红包意义是什么
新春佳节之际,不知各位在欢庆新春的是否也收获了红包的喜悦。在欢笑之余,你是否也好奇过,为何人在这喜庆的时刻会如此直接地互相赠予金钱呢?
实际上,红包的起源并非为使用而生。它源自遥远的汉代时期。昨天当我的兄弟提到关于门神的故事时,我了解到了这样一个习俗。汉代的人们深陷于的氛围中,极度惧怕鬼神的存在。不论是帝王的更迭还是过年之际,人们都要顾及鬼神的情感。那个时代许多形成的习俗都与驱邪避鬼息息相关。
在汉代,有一种特别的币种应运而生,它被称为“厌胜钱”。它不是市场上的流通货币,而是一种特制的避邪品,形似钱币但更像一件佩带玩赏的艺术品。这种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在汉代出现,其正面刻有文字和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等,背面则雕刻着龙凤、龟蛇、双鱼等图案,这些图案和文字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或许你会感到惊奇,为什么铸钱的过程会融入如此多的设计元素?这里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历史小故事。在汉代的早期,为了推动经济进步,官方允许民间进行铸钱活动。只要用铜制造,这些钱币就能在理论上进行流通。这也使得民间铸钱者在制造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心思,最终将铸钱活动变成了一种艺术创作,并在过年时将其作为驱邪避鬼的物品使用。
在汉代,厌胜钱大多被视为护身符,人们购买它以期望自己能够辟邪避害。而红包真正开始流行起来则是在唐代。那时,宫廷中盛行春日散钱的习俗。春节被视为相互朝拜的日子,这一习俗并未在民间广泛流传。《资治通鉴》中记载了杨贵妃生子时,玄宗赐予她洗儿钱的故事。这洗儿钱除了表示祝贺外,更重要的是长辈给予新生儿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直到唐朝时期,红包的实质性价值并不高。真正的红包文化普及则是在宋始。自宋太祖赵匡胤起,宋朝皇室就极为厚待文人墨客。过年时给臣下发红包成为了一种增强君臣感情的风俗,并最终传播到了民间。然而此时的红包已不再是那初的“厌胜”之物,而是晚辈或下级在春节期间从长辈那里获得的一笔额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