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助你轻松掌握!
好的,请看这份根据《项脊轩志》整理的重点知识点:
《项脊轩志》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一、 作者与背景
作者: 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
时代背景: 明朝中期,社会趋于稳定但文坛主流是“八股取士”。归有光擅长古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桐城派”古文。
写作背景: 作者青年时期(约25-35岁)在苏州老家生活,项脊轩是其书斋名。此时期生活较为困顿,但潜心读书,生活也充满家庭温情。文章写于明嘉靖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542-1546年)间,时作者屡试不第。
二、 文章主旨
核心: 通过记叙和描写项脊轩的变迁、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与亲人的交往,抒发了深沉的思亲之情、怀人之感和孤寂之感。
情感线索: 贯穿全文的是作者对已逝亲人(母亲、祖母、妻子)的深切怀念,以及对过去温馨生活的追忆。项脊轩成为承载这些情感的重要载体。
三、 赋予项脊轩生命与情感
特点: 项脊轩由一个“旧时荒废”的小屋,在作者的精心修葺下,变得“窗明几净,尘垢不生”,成为了一个充满生机、温馨雅致的书斋。
拟人化: 作者赋予项脊轩人的情感,如“顷之,日影移动,帘开幔静”,描写光影变化细致入微,赋予小屋动态美。小屋见证了作者的生活,也仿佛与作者、与亲人有着情感交流。
四、 项脊轩的变迁与象征意义
变迁: 从“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庭阶日曝,苔痕上阶绿”的破败荒凉,到“使不上漏,不使妨闷”的修葺完善,再到后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众芳摇落而此独盛”的景致变化。
象征: 项脊轩的变迁象征着作者人生境遇的微妙变化,以及他对生活品质和精神寄托的追求。它不仅是读书治学的场所,更是家庭温情和亲情的凝聚点。
五、 重点情节与人物
修葺轩子: 详细描写了修补屋顶、墙壁,安装窗棂,使之“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西向”,通风采光,环境改善。体现了作者的勤劳、智慧和追求舒适生活的愿望。
母亲:
情节:作者回忆母亲“送余往立学”,临别时的叮嘱“何竟日不去?”。
特点:慈爱、关心儿子学业。
影响:母亲的教诲和关爱是作者精神上的重要支撑。
祖母:
情节:祖母“招余泣曰:‘吾儿,久不见矣!’”对作者的疼爱。
特点:慈祥、疼爱孙辈。
影响:祖母的关爱是家庭温暖的体现。
妻子(项氏):
情节:是文章情感描写的重点。
初见:“吾家读书久矣,子孙不可不教”,体现其知书达理。
同居生活:描写了共同生活的温馨细节,如“或凭几学书”,“日归,从余学言”,以及临别时的“以指叩门扉曰:‘何竟日不去?’”,最后“吾妻死三年矣”。
遗言:临终前“属予曰:‘某所好者好,所恶者恶,如我者,宜知之。’”
特点:知书达理、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情深意重。
影响:与妻子的爱情是作者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也是他晚年孤寂生活的重要慰藉。项氏是贯穿全文情感的核心人物。
其他亲人: 如“从叔”的侵占,引发家庭矛盾,也侧面反映了作者生活的艰难和家庭的变故。
六、 核心情感与主旨深化
思亲念故: 对母亲、祖母、妻子的怀念是文章最动人的部分,通过具体细节(如“门扉无声,惟闻儿寒窗之下读书声”)表现情感的真挚深沉。
孤寂与凄凉: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茂盛的桐树与已逝的妻子形成对比,引发物是人非的感慨。后来“吾家可以无炊,不可无书”,以及“余自束发读书,至今,二十余年间,忧愁抑郁,郁郁而不得志”,表达了作者屡试不第的失意和晚年的孤寂。
人生无常: 亲人一个个离去,房屋几经变迁,体现了生命的脆弱和世事的无常。
七、 艺术特色
叙事与抒情结合: 以记叙项脊轩的修葺和生平经历为主线,自然融入对亲人的怀念和内心的感慨,情景交融。
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环境、景物的描写极其细腻,如“从余学言”、“以指叩门扉”、“庭阶日曝,苔痕上阶绿”等,使人物形象和情感跃然纸上。
语言简洁优美,富有韵味: 语言清新自然,多用短句,节奏感强,如话家常,亲切感人。善于运用白描手法。
结构曲折有致: 以项脊轩为线索,时间、空间交错,情节由记物到记人,由现实到回忆,层层深入,引人入胜。
拟人手法的运用: 赋予项脊轩以人的情感,使其成为作者情感的寄托。
八、 主题思想
表现真挚深沉的亲情与爱情: 这是文章最核心的主题,作者将对亲人的怀念倾注于笔端,感人至深。
抒发个人失意与孤寂: 体现了作者屡试不第、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精神寄托的渴望。
赞美平淡质朴的生活情趣: 通过对项脊轩和日常生活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宁静、温馨生活的向往。
体现“天人合一”的意境: 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物(如“东犬西吠,客逾墙而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九、 文学地位
“归有光体”的代表: 其散文风格自然流畅,情感真挚,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古文成就被后世高度评价。
掌握以上知识点,就能更好地理解《项脊轩志》的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体会作者深沉的亲情与人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