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心得感悟300字
最近我反复研读《道德》,虽然深感其中蕴含的精义奥妙难以完全领悟,但我仍试图从中探寻智慧,以此慰藉自己的虚荣心,并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寻找一块遮羞布。
尽管如此,我仍然想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感悟。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道德经》的弘扬尽一份绵薄之力,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此举抛砖引玉,达到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
在我看来,《道德经》为我们解答了三个核心问题。何为“道”?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如何得“道”,也就是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将“道”应用于实践,即如何顺应和改造世界。
那么,“道”究竟是什么呢?《道德》开篇即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所谓“道”,即是永恒的“常道”。能用语言解释的,能被概念、判断等冠名的,只是“道”的某种具体表现,而非“道”的全部。这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为了进一步阐释“道”的内涵,老子用“无”字来概括。“道”就是“无”,这从根源上解释了世界的本源问题。世间万物源于“有”,“有”又生于“无”,“无”即是“道”。这一观点虽曾被我认为是过于唯心,但深入研读后发现,老子的“无”虽无形无声,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且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
了解“道”的定义后,我们再探讨如何得“道”。《道德》的某章中提到了得“道”的途径,即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来感悟“道”。而运用“道”的关键在于将其运用于生活中,使之为我所用。
以水为师,是老子提倡的一种修身之道。他通过对水的描述来启发人们感悟“道”。水善于给万物带来好处却不争利益,它的品行近乎于“道”。人们应该效法水,到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施善行仁,心胸要宽广豁达,说话要讲究信用,做事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不都是“道”的体现吗?
《道德经》还告诫人们为官之道,不要贪得无厌,要学会适可而止;功成身退才是与“道”相符的最好处事方式。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的大小都需掌握得当,不能太过也不能不足。这些都是“道”的体现。
《道德》虽只有五千余字,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道”的奥妙,越研读越有滋味。作为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块无价之宝,它值得我们认真地去研究。
2019年7月11日。
作者简介:周云吉,笔名鸿运。我来自黑龙江省双城区兰棱镇立志村。我是一名中学高级教师,同时我也是一个文字爱好者。在业余时间我喜欢写一些东西,偶尔会有文字在报刊杂志以及网络平台上发表。我并不追求笔墨惊人,只希望在修竹、碧水、禽鸟、蓝天和好友的陪伴下,享受生活的宁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