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童年之后的感想
爱的力量,需要感悟与培育
最近我重新阅读了《童年》,再次被其中的故事深深吸引。我特别关注到了主人公阿廖沙的祖父。初次阅读时,我曾以为阿廖沙的祖父是一个不通情理、专横霸道、自私自利的人,经常使用和冷漠来对待家人。但随着故事的深入,我逐渐发现了这位祖父内心的另一面。
情感深处的矛盾
阿廖沙的家庭背景复杂,父亲早逝,他和母亲被外婆接回娘家,初次与祖父见面时,就感受到了他那如伏尔加河冬季坚冰般的冷漠和严厉。他在家庭中的如同坚冰一般,让整个家庭都笼罩在寒冷的氛围中。他的情感表达方式扭曲,常常与儿子们为染坊争斗时暴怒。原本我以为他的妻子和孩子在他眼中是特别的,但当阿廖沙犯错时,他却无情地用施以惩罚。
祖父的这种行为源于他的生活经历。他活在社会底层,经历过生存的挣扎。从纤夫到贸易行业的会长,他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危机。弱肉强食的生存哲学深深地烙印在他的骨子里。他坚信自己的成功定律,并将这种法则也应用在家庭关系中,使亲情异化为裸的利益博弈。
亲情沙漠中的伤痛
这种亲情的异化在祖父对待阿廖沙母亲的态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精心培养的女儿原本是他引以为傲的商品,但当她选择与一个落魄贵族私奔时,这不仅是家族荣耀的破碎,更是触动了祖父内心深处的恐惧——失去对命运的掌控。多年后,当母亲带着阿廖沙归来时,他冷嘲热讽的态度仿佛是他维护尊严的最后挣扎。
这种教育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家庭成员们在这种下变得互相猜忌、争斗。兄弟之间为了遗产而反目,父女之间也彼此折磨。这样的生活让人感到仿佛置身于沙漠之中,每天都生活在负能量的包围中。外婆的善良如同沙漠中的甘泉,但难以拯救这个家庭中焦渴的灵魂。
爱在废墟中重生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和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他们。当我们面对父母的和亲人的冷漠时,我们不能沉溺于伤心之中。母亲再次离开后,外公开始抚养阿廖沙。尽管外公曾经严厉,但在阿廖沙身上他展现出了笨拙的情感表达。这种转变暗示着打破精神代际创伤的可能性。
高尔基通过阿廖沙的成长指明了救赎之路。在书籍中寻找精神解,在苦难中锻炼共情能力。阿廖沙的成长不仅是个人的救赎,也是对家族历史的超越。他以理解融化怨恨,以自爱抵御伤害,最终在废墟上重建了爱的能力。
《童年》这部作品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始于对创伤的认知与超越;完整的亲情需要两代人共同完成爱的启蒙。在与温情的永恒角力中,我们需要将暴戾转化为理解,才能让精神代际创伤止于时光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