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莎公主故事睡前完整故事
在开始深入探讨之前,请允许我稍作遐想,各位对于睡前故事的需求是怎样的呢?是否希望故事能够平缓孩子的情绪,引导他们进入休息模式?是否期待故事内容甜美温馨,让孩子快速入眠并做个好梦?故事不应像数羊那样单调,或许可以有些许的反复与押韵,使孩子的眼皮逐渐变得沉重。
或许正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我们听到的睡前故事往往具有韵律感,文字细腻,将世间最温馨美好的事物反复吟唱,将小朋友甜美的呼噜声视为送给读故事的家长最好的礼物。但我总是贪心不足,不禁思考:每个人的入睡情绪和状态都会因当天的情况而有所不同,那么睡前故事是否可以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变化?
例如,故事是否可以带有一些淡淡的忧伤?是否可以不再只是简单的重复?又或者,它是否可以不仅仅是一首儿歌或小韵文,而是留有一些想象和思考的余地?
许多家长读到这里可能会问:在睡前让孩子感到兴奋或哭泣,真的合适吗?但当我在一两年前在一个德国出版社网站上看到《梦中之艾莎》时,我感到了一股莫名的欣喜。这本书刚好满足了我对睡前故事的所有期待。
这是书的封面,你看那覆盖了城市的浅蓝色,就是我们每晚所遇到的“夜”。在它的背后,隐藏着故事的主人公艾莎的命运。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夜晚,艾莎在厨房里数着麦片中的葡萄干,“第78颗……”忽然,她听到沙发下有轻微的响动,于是她点亮了灯,用一盘方糖捕获了一个神秘的生物。
这个蓝黑色的生物不是动物也不是幽灵,而是“夜”。是的,每晚笼罩在我们头顶的夜。艾莎发现夜起来后,整个世界都变得混乱起来——整整十四小时过去,天就是不黑,人们疲惫不堪地在街上呼喊、不停地揉眼睛。
在准备让夜回归之前,艾莎向夜诉说了自己的心声。为何天下人都因无法入睡而烦躁不安,而她却毫无感觉?原来是因为某些痛苦让她保持清醒。她在灯光下独自度过了许多年。
现在夜终于归来,它迈着沉重的步伐摇摇晃晃地走着,吹过清凉的夜风,掠过整个城市。现在所有人都可以安心入睡了。
很高兴的是,这本书的中文版顺利推出并没有遭遇太多的困难。更令人欣喜的是,我收到了一个幼儿园中班的小女孩的反馈。她的母亲为她读了故事后,小姑娘流下了感伤的眼泪但并未表示讨厌或影响睡眠质量。更让我意外的是她居然对这样的朦胧故事表示欣赏和明白。这让我相信每一个故事都能被欣赏和明白。
关于与梦相连的“夜”,我们或许应该用更多元化的方式去理解它。虽然“夜”常常出现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但没有人只以一种固定的方式来描绘它。在《梦中之艾莎》这个故事中,“夜”被赋予了清晰的形象和性格。它不仅能吃能喝、受不了糖的诱惑,还有一颗温柔的心。它吸收着人们的忧伤和疲乏吐出凉凉的夜风带给愈和安慰。
这个故事的作者梅格伦先生来自瑞典他的小儿子曾说想变得很大很大驮着爸爸四处周游这让我相信这个故事可能真的在他的生活中发生过。
想象没有边界而如果我们也相信世界应该更多元化那么睡前故事也应该有更多的。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尝试新的讲故事方式吧!
正如威尔士诗人狄兰·托马斯在写给父亲的诗中所说:在光明的尽头我们不应当只是温柔地面对夜晚的到来我们应当在垂暮之年燃烧、呼号甚至愤怒地面对光明的逝去……而在《梦中之艾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温柔的夜晚我们可以一起走进它的清凉怀抱感受它的温柔与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