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大气晚成的成语
【成语典故】深沉蕴藏的晚成之才
【成语名字解读】大器晚成。
【成语发音】其发音为 dà qì wǎn chéng,强调“晚成”这一部分的语音显得沉稳、漫长,有深厚底蕴的意味。
【成语释意】所谓大器晚成,比喻杰出的才情需经历长时间积淀方能成就大业。通常用来描述那些天赋异禀却迟迟未有成就的才俊,而他们在经历时间的磨砺后,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成语出处】
古代圣贤闻道后,无论身处何种境界,都会勤奋实践。在春秋时期的老子《道德经》中,就有许多关于大器晚成的论述,如“大器晚成”便是其中之一。而在西晋时期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志·崔琰传》中,也有关于此成语的记载,用以形容那些虽年少时默默无闻,但最终却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
【成语用法】该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宾语或定语,用以描述人的成长历程或事物的形成过程。
【近义词与反义词】与“大器晚成”意思相近的词有“后生可畏”,而反义词则包括“不堪造就、冥顽不灵、白首空归”等。
【成语寓意阐释】
对于持续努力追求成功的人而言,他们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长期的积累与磨砺。虽然有些人在年轻时未能得志,但他们经历的挫折与磨难并未摧毁其志向与决心。恰恰相反,这些经历更像是对他们的考验与锻炼,帮助他们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与智慧。只有经过时间的磨砺与沉淀,才能真正称为“大器”。这不仅是对于个人而言的,同样也适用于和的成长历程。正如许多事例所证明的那样,“大器晚成”并非一种消极的等待与期望,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观念。
【活学活用实例】
1. 宋代的陈师道在《后山谈丛》中曾用“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尔。”来形容那些晚年才展现出卓越才能的人。
2. 在清代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中,也曾用“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来形容那些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终将获得成功的人。
3.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用“那驰名的‘白杏’用绵纸遮护着下了市”来形容某样事物或某人在经历时间的沉淀后终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4. 宋代的张倅在《百字谣·寿叶教·三月初九》中写道:“可想大器晚成,功名有志”,赞美那些在晚年仍能有所作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