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春分才是农历新年
春分·季节交替
3月20日前后,我们迎来了春分节气。从惊蛰的“桃始华,仓庚鸣”,到春分的“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大自然逐渐告别“默片”时代,变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
春分与秋分,作为四季的中分点,体现的是一种“平均”。古人云:“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如今,许多仍以春分(昼夜平分日)作为春季的开始,甚至定为新年的起始。
在古时,帝王会在春分日举行祭日仪式,从周代起便在春分日于坛上祭日。除了感谢阳光的恩赐,人们还会特地迎接燕子的归来。燕子作为古代的“气象预报员”,更是享受皇家最高规格的礼遇。
春风中,二月二龙抬头,开始布雨。风不再是“沾衣欲湿”的雨,更多的是“吹面不寒”的风。桃花初开,风中带着花香,春风是最温柔的剪刀。人们心中的春风,是和煦、温润的,是可送暖、可化雨的。但实际春天的风,却未必和悦,也可能带来冷风、沙尘或倒春寒。
春江水暖,螺先知。比起鸭子的短暂拜访,螺蛳才是水下居民的代表。清明前的春分时节,正是螺蛳最肥美的时刻,人们自然不会忘记品尝这份潜水的美味。
春日的田埂边、坡地间、树丛下,各种野菜也是大自然的批量馈赠。人们熟练地采撷、烹饪,将它们收入厨房,或清炒或拌馅。此时的春茶更是珍贵,养蚕天气正是采茶时节,“采茶歌里春光老”,一芽一叶的清香令人回味无穷。
春分,意味着昼夜均分、寒暑平衡。这时节既不冷也不热,与“分”字相呼应。然而冬夏两季则不同,要么昼长夜短、要么夜长昼短;要么炎热无比、要么冷到极点。它们背离了“分”的平衡,分别展现了两种极致——冬天的寒冷与夏天的。因此只有“夏至”、“冬至”之名,而没有“冬分”、“夏分”之说。
花信风起 · 春日之约
在农历节气中,从立春到谷雨共八气、一百二十日。每五天对应一种花信。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这三种花卉皆有独特的韵味与文化内涵。
海棠花自古以来便是雅俗共赏的名花,“国艳”之誉非其莫属。梨花洁白如雪、香气浓郁;木兰傲立枝头、花开满树。这三种花卉在不同诗人的笔下也留下了无数传世之作。
春日习俗 · 乐享其中
春分时节除了立蛋的传统外,还有放风筝、踏青等古老娱乐活动。孩子们在春风中放飞风筝与生机勃勃的早春时节相得益彰;品尝春菜、吃太阳糕等习俗也寓意着对家宅安宁与丰收的祈愿;犒劳耕牛、祭祀百鸟则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感谢之情。
“春分”不仅是一种节气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让我们一起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感受自然的韵律享受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