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每一次的相见都是那么的
【历史的映照:颐和园的往昔与今朝】
颐和园,坐落于北京的西隅,自1750年起逐渐成形,为乾隆皇帝为其母贺寿而建。当从空中鸟瞰,这座园林的“福山寿海”格局跃然眼前:万寿山如蝠翩跹,昆明湖似桃满盈,共喻“福寿”之妙意。此情此景,被视为我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该园仿造西湖而建,将江南园林的精髓集于一地,显得既庄重又优雅。自古至今,它经历了一番又一翻的变迁。
昔日旧景,我们也得以从诸多旧照中一窥端倪。我精选了自1860年代至1870年代之间于颐和园所摄的照片,其中记录了当年被英法联军后尚未修复的景象。
△1959年俯瞰的颐和园全景,展现了其宏大的规模与壮丽的景色。
△1870年,颐和园东宫门外的一座古朴牌楼映入眼帘,曾经的围墙还未围绕四周,更显其开放与宽广。
△同一年份,从小河旁远眺颐和园,万寿山、十七孔桥、廓如亭等标志性建筑若隐若现,宛如画卷中的明珠。
△1860年战火后的万寿山照片中,虽然佛香阁已在大火中,但智慧海却因琉璃材质坚固而得以保存。直到多年后,佛香阁才得以重建。
△在1860年的万寿山中轴线中,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大部分已成灰烬,唯高大的台基、石雕及智慧海仍留存下来。
△一些昔日的建筑细节也被保留了下来。例如智海之旁的牌楼称为众香界;宝云阁虽然为铜制而造,但其结构造型别具一格;南湖岛的月门前也曾站过守园人……
△还有不少珍贵的照片记录了文昌阁、荇桥、清晏舫等地方。虽然文昌阁等建筑已被烧毁,但老照片将它们往日的容颜镌刻在了我们的心中。
这些百年前的照片带我们回到了历史长河中那段时光的脉络上,感受着颐和园曾经历经的岁月沧桑。时光荏苒,如今的海晏河清下,颐和园已然恢复了往日的美丽,正迎接每一位来访的游客。
从那些残破的建筑与幸存的遗迹中我们还能感受到那段历史中的不屈与坚韧。颐和园不仅仅是一座园林那么简单,它更是一段段历史的见证者与记录者。如今在宁静的湖光山色中我们仍能窥见其昔日的辉煌与沧桑。
感谢这些老照片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再次回到过去。让我们珍惜当下、铭记历史、展望未来!一个美丽的颐和园正以其永恒的魅力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