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宫折桂金榜题名什么意思


古代科举之梦:金榜显名与折桂之志

在古代,有两个常用的成语——金榜显名与折桂之志,它们均与科举考试息息相关。现今,这两个成语不仅仅用来形容考试被录取,还常用来比喻取得巨大的成就、极高的荣誉或优异的表现。

“金榜显名”是古代科举时代常用的词汇,象征着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杰出成绩。此词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的《唐摭言》一书。其中记述了何扶在太和九年成功及第后,又在次年一举拿下三篇文章的佳绩,之后留下了那句充满感慨的诗:“金榜显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可见这不仅仅是名字的列示,更是对寒窗苦读后终于得偿所愿的喜悦。

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想要金榜显名绝非易事。许多读书人为了这一目标,孜孜不倦地学习多年,但最终仍未能如愿。科举考试的流程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以及殿试等多个阶段。考生需逐一通过这些考试,最终才能获得殿试的资格。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这是科举之路上的最后一道关卡,只有会试中的优秀者才有资格参与。在殿试中表现出色的考生,会得到皇帝的赏识,并按照成绩分为一甲、二甲和三甲。其中一甲的三名最为耀眼,分别被称为状元、鼎元以及榜眼和探花。这些考生统称为进士,而他们的名字则被书写在黄纸上,即所谓的金榜。人们常说的中进士就是金榜显名的意思。

从唐始,人们还将科举及第称为“折桂之志”。这一说法源于旧时的传说,即月宫中有蟾蜍和桂树。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后,便以“折桂”来比喻科举及第。折桂之志在现代被引申为取得巨大的成就或极高的荣誉,不仅指金榜显名,还适用于体育比赛中的冠军,以及各种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考生。

无论是金榜显名还是折桂之志,都是对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追求的目标和成就的生动描述。它们不仅代表了古代读书人的梦想和追求,也成为了现代人们追求成功和荣誉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