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因素的正交试验
正交试验设计法是科学研究多因素实验的一种有效方法。基于实践经验与理论认知,该方法利用正交表从众多实验条件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条件。通过对这些少数条件的分析,可以找出最优或较优的实验方案,即更佳的生产条件。
正交表的通用符号解释如下:
符号解释:
L代表正交表的代号;
n表示正交表所安排的实验次数,也就是正交表中的直列数;
i表示正交表能够安排的最大因素数,也就是正交表中的横行数;
j表示每个因素的位级数。
典型正交表的特点:
正交表的特性主要体现在因素的位级均衡分散性和整齐可比性。
1. 均衡分散性:
这意味着在正交表中,任意两列(即两个因素)的位级搭配是完全相同的。这样,实验条件就能均衡地分散在各因素、位级的组合中,因此具有代表性,更容易出现好的条件。
2. 整齐可比性:
指正交表中每一因素的每一位级出现的次数完全一致。这样,在每一列因素中,各位级与其他位级出现的次数相同,保证了在各个位级的效果中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能有效地进行比较和展望。
正交试验的基本操作流程如下:
1. 明确实验目的,确定考核指标;
2. 挑选因素、选择位级,制定因素位级表;
3. 选择适合的正交表;
4. 确定实验方案(在因素位级上使用正交表),按照方案进行实验;
5. 分析实验结果:直接观察(从实验结果中直接找出最佳结果)和计算分析(计算各因素各位级的贡献系数及其极差,排列出最佳实验条件);
6. 反复实验,逐渐逼近最佳方案;
7. 确定最优方案并进行生产验证;
8. 将生产技术文件标准化。
应用实例解析:
以2,4二硝基苯肼的工艺正交试验设计为例。该产品是一种试剂,过去的生产工艺长、工作量大且产品常不合格。某化工厂采用新工艺,即在乙醇作溶剂的条件下,用2,4二硝基氯代苯与水合肼合成。虽小试成功,但产率只有45%。希望借助正交法寻找更好的生产条件,以提高产率。
考核指标为产率(%)和外观(颜色)。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制定因素位级表;
2)确定试验方案,该表最多能安排7个2位级的因素,本例有6个因素,可用此表安排;
3)列出试验条件,在表中填入因素、位级;
4)实验结果分析,直接观察与计算分析相结合。经计算分析,得到好条件为B1C2F2D2A1E1。同时根据极差值分析,部分因素如不加乙醇和用粗品水合肼的产率差别不大,可视为次要因素。为进一步提高产率和弄清颜色问题,可进行第二批正交试验,考虑新的因素,最终得到86%的产率和颜色合格的产品。
通过上述实例可以看出,正交试验设计法在实验设计与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寻找最佳实验条件和生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