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哪天入伏哪天出伏


民谚有言:“小暑未算炎热,大暑三伏天来临。”

今天,正值16日,我们正式迈入了“三伏天”的头伏阶段,标志着一年中最为酷热的日子即将拉开序幕。对于今年头伏期间全国气走势,以及在三伏天里该如何修身养性,人们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与关注。

今年的头伏将会展现出“豪华版”的气势,华南地区局部地区的气温甚至可能突破40℃的大关。在大家的普遍认知中,“三伏天”的时长通常合计为30天。但实际上,“三伏”也有长达40天的“豪华版”存在。那么,这每年“三伏天”的持续时间是如何计算的呢?

“三伏”是根据农历来计算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在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的日子被称为“庚日”)被视为“入伏”,而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则为“出伏”。其中,“头伏”和“末伏”的固定长度都是10天,而“中伏”的长度则取决于立秋节气与其后首个庚日之间的间隔时长。

“中伏”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长达20天,这便决定了“三伏”是30天的“普通版”,还是40天的“豪华版”。据资料显示,今年7月16日为入伏之日,而8月24日则为出伏,意味着今年将迎来一个40天的“豪华版”三伏。

那么,今年头伏期间全国的气温将如何演变呢?

据天气网的气象分析师石妍介绍,预计在今年的头伏期间,江南中南部以及华南等地仍将维持高温天气,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甚至可能超过40℃。像福州、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在未来一周内将持续受到高温天气的侵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南地区的热是那种闷热,即使最高气温没有达到35℃,体感温度也会给人仿佛40℃的感觉。

与此在头伏初期,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将稳定在32℃左右,热度四溢。由于受到高压的控制以及东北夏季日出的早、日落得晚的特点,光照时间较长,因此头伏前期,东北西部可能出现高温天气,其气温较常年同期显著偏高。

相对而言,今年头伏前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气温则显得较为凉爽。由于在20日之前,长江中下游地区仍多降雨,受阴雨天气的影响,该地区整体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像合肥、上海、杭州这样的大城市,未来几天的最高气温甚至不足30℃。

至于“三伏”期间的养生之道,重点在于“养心”。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虽然难以忍受,但祖先的经验告诉我们,此时切勿过度贪凉。尤其是在热浪袭来的时候,更应有所节制。

人们都能体会到,入伏以后即使有的地方气温并不特别高,但湿度增大、出汗增多却是不可避免的。大量出汗容易引起心脏的气阴损伤,更容易受到暑湿邪气的侵袭。“三伏”期间的养生重点在于“养心”。比如,有条件的话中午可以小憩一会儿,以保持下午的精力;也可以在清晨或黄昏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帮助放松身心。

在三伏期间,尽管天气炎热,但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反而不能在此时期贪凉。若为一时之快而大量食用寒凉食物,反而可能将身体的散热渠道堵塞,更容易引发中暑。“三伏”期间适当饮用热水、热茶,让身体出汗,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