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2不等于3猜一字
今天是世界读书的欢庆之日。
除了书本的背后隐匿的笔墨高手,有一群鲜为人知的角色——那便是孜孜不倦、默默校正的编纂人。今日,我们想要揭示两位晋代校书人的故事。
晋代的校书俑
01 场景描绘
他们两人相对而坐,仿佛即将发生一场争论,但实际上是到了上班的时间。他们来到了自己的工位前,工位虽小,却摆满了各种文房用品。
是一个长形的书案,一端摆放着书箱,上面堆满了简牍和卷册。书案上还摆放着长方形的砚台和四叉的笔架,毛笔则随时等待被取用。
左边这位手握笔和竹简,正在专注地书写着什么;右边这位则手持板子,上面放着简册,似乎在念念有词。两人挨得如此之近,仿佛真的在争论些什么。
02 校对工作的背后
他们并不是在争吵,而是在认真地进行校对工作。在古代,校对被称为“雠校”。如果是一个人一边读书一边校对,称为“校”;如果是两个人,一人持本,另一人读书,则称为“雠”。
二人搭档校对时,精确度至关重要,彼此视对方为“冤家”,不容有错。“雠”字本意即为“应答”,也引申为“仇”,表明了校对的严谨性。每当校出一个错字,就像俘虏了一个“敌人”一样,体现了古人对校对的重视。
具体到这两位校对俑,右边这位负责读稿件,左边这位一旦发现错误,便用刮刀修正简牍上的字迹。
晋代的青瓷对书俑正是这种校对精神的真实写照。书案和两人手中的文房用具,都为我们再现了“校对吏”工作的场景。
03 校对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西晋以前,文献大多抄写在简牍或布帛上,容易出现漏字、错字或添字等问题。整理古籍、校勘文字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历朝历代都设有相应的机构负责此项工作。
古代收集的图书都藏于内廷,由保藏的图书秘籍被称为“秘书”。汉代设立的秘书监就是掌管这些图书的机构。而青瓷对书俑的两位校对人,穿着的文官沿袭了汉代的传统。
他们使用的毛笔也有独特之处,笔端下尖,既可作书写工具,又可作发簪,随取随用。校书工作消除了以讹传讹,还原了著作的本来面目。人们把校勘精良、无甚谬误的书籍视为珍本。
如今,虽然时代变迁,但这两名校书吏依然执笔肃然、默默凝望。他们的敬业之心使得五千年的文明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制作团队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