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稿件
2006年五月的某个特殊日子,第十六届全国助残日的到来。今年,我们关注并致敬的主题为“深刻的理解,真诚的关爱”。
记者探访的那一天,恰好有阳光洒落在广州海珠区康复中心——位于繁华的广州大道南洛溪桥旁。这里,是一片与外界喧嚣形成鲜明对比的宁静之地。一群特殊的孩子在这里生活,他们有着听力障碍,但在这里,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享受着欢笑与学习的快乐。
记者的目光来到了一间课室,看见了师生之间的暖心互动。在这位教室中,黄老师耐心地为学龄前孩子们教授课程。手中的卡片上,载有词汇和简单句子。这些活泼的孩子们用专注的目光仔细地阅读着每一个句子,而老师则细心地纠正着他们的发音。虽然孩子们有听力障碍,但他们借助助听器,通过观察老师的口形,努力地发出每一个清晰的音节。
当梁敏吾带领记者走进另一间教室时,老师正在教孩子们认识“眼镜”这两个字。通过图片和老师的发音引导,孩子们虽然发音不够清晰,但他们的每一次尝试都充满了努力和希望。
康复中心不仅是教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帮助这些孩子重拾生活信心的港湾。正如古语所云:“哑巴说话,铁树开花”,听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奇迹,但因为有了科技的进步和康复中心的耐心指导,海珠区康复中心的聋孩子们正悄然改变着命运。在梁和团队的指导下,这些孩子不仅借助先进的助听工具,还接受了人工耳蜗手术等先进技术的帮助。这些孩子在训练和康复中,一点一滴地取得了进步。
不仅如此,康复中心的每一位老师都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在课堂上用特别的教学方式教导听障孩子学习知识、发音说话,即使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他们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鼓励每一个孩子不放弃、不断进步。他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和喜悦。
康复中心不仅仅是帮助这些孩子改善听力和言语问题的地方,更是让他们重拾自信、融入社会的地方。海珠区康复中心的目标是采取一切措施减少残疾和其带来的后果,让这些孩子能够重新回到社会中去。中心不仅提供康复训练和语言教学服务,还为家长们提供了一线希望和帮助。家长们可以在这里减轻对孩子的照料压力,同时也能够在工作中重获社会的尊重和肯定。
事实上,这种关爱的力量在每个角落都在悄然发挥效力。聋哑背后的原因有很多种,但经过像海珠区康复中心这样的专业机构的治疗和训练,许多孩子都重新获得了开口说话的能力。甚至有些孩子幸运地进入了正常的小学学习,他们的成绩也相当不错。这背后是老师们无数次的努力和付出。
梁敏吾的这份坚持与付出令人敬佩。原本在东方乐园担任公关部经理的她,退休后没有选择在家安享晚年生活,而是选择在康复中心担任一职。她对这份工作充满热情与执着,将这份工作视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她与孩子们的互动自然亲切,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她的这份爱心与坚持也感染了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事业中来。
广东残联一直致力于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帮助与支持。除了康复中心的努力外,广东新闻广播、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等媒体也在积极传播关于残疾人的正能量故事和助残信息。《感恩·致敬——我与残联共成长》等栏目也为残疾人提供了展示自我、分享经验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