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打字微信公众号


社交小语录——寒江雪

成年交往间,首要礼节在于,勿轻易以音讯传递。

微博上曾有投票,询问人们最反感何种聊天行为。其中,收到超过10秒的语音信息便已令人心生烦躁,连续不断的语音更是让人近乎崩溃。

对于那些冗长连续的语音信息,人们往往感到极度不适。

人们之所以对语音信息如此反感,是因为这种交流方式便利了自己却打扰了他人。

发送者只需轻轻一按,语音便传了过去,而接收者却面临着一堆繁琐。

语音降低沟通效率

成年人的阅读速度通常为每分钟300至500字,但当这些文字转化为语音时,沟通效率便大打折扣。

阅读时,我们能够快速浏览掌握大意,了解对方的意图、需求及额外信息。

语音信息却需要逐句听取,确认信息的准确性。一条60秒的语音,确认信息正确性又需花费一分钟,若未听清或被打断,还需重听。

若连续接收多条长语音,听完最后一条时,前几条的内容往往已忘得差不多了。

60秒的语音中,有效信息可能仅占10秒,转化为文字几乎瞬间便能阅读完,而听语音却需耗费两三分钟。

语音交流与面对面沟通不同。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若有疑问或异议,我们可以立刻打断对方、请其复述或提出讨论。但语音则难以做到这一点。

以文字方式交流更为便捷、节省时间。

语音易造成理解偏差

有人认为转文字便可解决听语音的麻烦,但语音转文字并不总是准确。对于普通话不标准的用户来说,转换后的文字往往令人困惑。

发语音时还易受口齿、语速、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信息传递出现误差。

曾有朋友发语音约我见面,因听错地点而造成误会。对于熟悉的人这可能是个笑话,但对于初次见面或重要的人而言,这可能会给人留下不专业的印象。

语音带来额外困扰

语音的一大缺点是无文字那样方便检索和记录。若忘记约定事项的细节,通过搜索文字记录可迅速找到答案。

但若为语音信息,则需逐一听取,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了他人的时间。

在某些场合如图书馆、会议室等安静的地方,听语音不仅可能打扰他人还可能让人感到隐私的尴尬。

虽然语音的初衷是为了方便交流但若使用不当也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合理使用沟通方式

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视力障碍者或打字不便的人来说语音是;对于亲密关系的人来说是一种增进情感的交流方式;但对于不习惯或不喜欢语音交流的人来说则应考虑其感受并选择其他沟通方式。

并非情商低的表现

发语音并不代表情商低但在不合适的时候或不考虑对方感受地发语音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如非紧急情况或对方偏好非语音交流的方式请在发送前询问对方是否方便听语音。

[你的公众号名]

阅读热门人物故事/名人传记/画报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