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作文400字
语文课本统编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无论其课文的主题还是其教学内容,都富有深意。单元里的课文无一不在传达读书的态度、故事、方法及收获,内容的丰富性不言而喻,学生在学习中收获颇丰。那么,当我们思考如何写好一篇关于“读书之乐”的作文时,尤其是站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角度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涵盖了阅读与表达的思辨性两个方面。根据课标的阐述,这一任务群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注重比较推理与质疑探讨,最终目标是实现有条理和清晰的表达,从而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无论是阅读还是表达,这一任务群旨在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尤其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评价文本。对文本的评价过程,实则是进行思考、探究与质疑的过程,目的不仅在于提高阅读能力,更在于增强表达能力。这正是输入与输出的问题的核心,也就是更好地输入以便更好地输出。
《读书之乐》这篇作文的创作基础建立在第八单元的学习之上,学生已经对读书的态度、方法及益处有了深入理解。但为了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读书生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我们需要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作为辅助。这时,林海音的《窃读记》便是一篇极佳的文章。
读书之乐因环境而异。林海音在《窃读记》中描绘的读书环境定然吸引人,书店、图书馆、家中书房、教室以及公交车上的阅读体验都各具特色。这些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启发。
读书之乐也随时间而变化。林海音笔下的夜读令人着迷。我们人生中大多数时间都用于夜读,这一角度的探索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由此可见,读书之乐受时间、地点等因素影响而有所不同。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可以展开对其他读书之乐的探讨。
第一板块:品读《窃读记》。
阅读《窃读记》,感受其中的读书之乐。
在文章中寻找“读书之乐”的线索。
全班交流,老师进行梳理。
第二板块:回忆与创作。
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寻找其中的乐趣。
老师引导从多个角度回忆读书之乐。
全班交流分享。
第三板块:创造读书新体验。
读书的快乐需要创造,不能仅限于回忆之中。
尝试创造不同的读书环境,如教室、公交车、雨夜、雪夜等。
与家人一起读书,体验不同的阅读氛围。
尝试在公园的长亭上或泛舟湖上读书,感受自然与书的融合。
第四板块:写作《读书之乐》。
思考自己印象最深刻、最喜欢或最向往的读书经历。
以心声为笔,将最想表达的内容写下来。
设计意图:无论是回忆还是创作,都应遵循学生的内心,从最容易下笔的角度入手,这也许是“乐于表达,易于动笔”的最佳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