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伏为什么二十天


随着夏季的脚步日渐深入,我们已经迈入了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段——中伏。俗话说得好,“夏有三伏,中伏最热”,此刻的温度可谓是一年中的巅峰。除了的阳光,中伏还带有又闷又潮的特点,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感到不适。

根据我国的传统历法推算,从夏至开始,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便是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是末伏。通常情况下,每一个伏天间隔10天。然而自2015年起,中伏的时间延长至20天,使得三伏天的总时长从30天扩展至40天。

关于今年的中伏,有2个值得关注的坏消息和1个好消息,同时也有三个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是两个坏消息:

雨水频繁成为了其中一个坏消息。今年北方地区雨水显著增多,河南、四川、陕西等地频繁降雨,预警信号时常升级为甚至红色。虽然雨水能带来一丝清凉,但过多的降雨往往引发洪涝灾害,不仅造成财产损失,还可能影响人身安全。民间有句老话:“中伏雨涟涟,必定是荒年”。虽然适量的雨对农作物有益,但连续的降雨会对农作物造成损害,潮湿环境易引发病虫害,导致农作物生长延迟,最终影响产量。

另一个坏消息是关于末伏的预测。根据民间说法,“秋包伏”指的是立秋后才进入末伏。今年的立秋在8月7日,而末伏则在8月14日,间隔时间较长,预示着末伏可能会特别热。民间有言:“小包伏凉飕飕,大包伏热死狗”,按照传统智慧,我们应该警惕末伏的炎热。

接下来是一个好消息:

明年我们将迎来正常的三伏天,时长为30天。经历了近十年的超长版三伏天后,明年终于能短暂地告别闷热潮湿的天气,虽然都是炎热难耐的三伏天,但至少我们可以少忍受10天的酷热。

还有三个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是要注意防寒祛湿。三伏天暑邪之气旺盛,人们容易因炎热和潮湿感到烦躁,并倾向于贪凉,如长时间吃冰冷食物、吹空调等,这可能会给身体留下隐患。我们需要及时调整生活和饮食方案,以防秋冬季节的不适。

二是要注意旅游时的准备。中伏正值暑期,是旅游的高峰期。暑期旅游并非想象中那么舒适,天气热、人多是常态。在出门前务必做好详细的攻略,特别是关注天气预报,以防北方地区的暴雨和南方的台风带来的不便。

三是要注意三伏贴的使用。民间有“冬病夏治”的说法,许多诊所和店会销售“三伏贴”。使用三伏贴前需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进行治疗,切勿盲目自行治疗,以免适得其反。

虽然中伏天气炎热、潮湿难耐,但我们仍需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并警惕可能出现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