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泥塑制作过程
【甘肃之韵·多彩非遗的塑造】
巧塑河州风土情
李萍、包蕾、严海萍三位艺术家
一把泥土,一滴水,遇手成艺。
泥塑,这份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始于先秦,流传千年,早已成为我国独有的手工艺术瑰宝。在2006年,它更是被选入第一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州泥塑,便是这样一种艺术中的瑰丽一环。它与临夏砖雕、木雕、古建彩绘一同,在临夏州及周边地区代代相传,承载着手工匠人的纯手工捏制塑造技艺。其中,捏与塑是最基础的手法,但每一道工序后,都需要施以色彩,使作品更显生动。
河州泥塑艺术的传承历程犹如一部史诗。自西秦时期起,各地顶尖的雕刻工匠便于此,创作出炳灵寺石窟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而后,有心人拜师学艺,与各派艺术家交流学习,使得泥彩塑技艺得以在民间延续。经过时光的洗礼,河州泥塑已将多种技艺与文化融合创新,口传心授,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河州泥塑的原料,选自当地黏性强且细腻的红土。经过捶打、摔、揉等多道工序后,成为制泥塑的原料。而在塑造过程中,麦秆、细泥、细沙、麻、棉花、糯米汁及蜂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确保塑像既不收缩也不。其深刻的人文内涵,使得作品受到各族群众的喜爱。
常天平,是临夏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技艺的传承人。他对泥塑情有独钟,创作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作品,被誉为“泥人常”。他的作品中,河州古朴的农耕文化、多彩的田园生活、璀璨的民俗风情、乡土民居和生活场景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深信,“三分塑、七分彩,塑是形、彩是神。”
在常天平的泥塑工作室里,每一个小泥人都蕴他的心血与热爱。他的作品不仅形态各异,更追求神韵的相似。无论是《河州擀毡》中的擀毡匠,《河州花儿》中的青年男女,还是《农耕文化》系列中的农村生活场景,都仿佛是一幅幅流动的农耕民俗文化画卷。
他的《东乡洋芋》系列、《河州古建》系列等作品,都以写实为主,将历史与现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富贵一品彩陶王》则将新石器时代的制陶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让人们从中窥见临夏彩陶文化的魅力。
常天平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从小他就跟随父母学习认真与严谨的态度。从做木匠的父亲身上和绣鞋垫的母亲身上,他学到了耐心与细心。这为他后来潜心学习绘画技艺、拜师学艺、广泛学习各种雕塑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并未止步。为了解决普通泥塑长久保存的问题,他一直研究大火烧制工艺,并去景德镇学习瓷釉烧制工艺。经过不断的实验和研究,他终于找到了解决之道。
自拜师学艺至今,常天平的人生与泥塑紧密相连。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各类奖项,并在全国性的艺术大展中展出。他也致力于传承人的培养。2017年,“常天平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立,更是他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