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祭祀送灯


春节后的首个重要日子,便是我们胶东栖霞农村所称的“十五”。虽然人们后来称之为“元宵节”,但在乡村,这个节日主要是为了“送灯”。

正月十五,有特定的面灯仪式。

按照乡村的传统习俗,每年有三次到祖坟进行祭奠。其中,正月十五的送灯仪式,是为已故的先人送去照明,让他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并捉取那些被藏在了一冬天棉衣里的虱子。在那个年代,由于生活条件艰苦,虱子和跳蚤等寄生虫常常困扰着人们,所以人们只能用这种看似笨拙但却充满情感的方法来消除这些困扰。清明节和十月初一也是重要的祭祖日子,为前辈送上单衣和更换棉衣。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是对前人的怀念和孝道文化的体现。与春节时贴春联中的“抬头见喜”、“出门见喜”、“五谷丰登”、“川流不息”等寓意相似,这些都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如今,虽然时代在变迁,人们用鲜花花圈等方式来祭奠先祖,但这些都是人们寄托哀思的不同表达形式。

正月十五不仅是大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仅次于除夕的一个节日。这天一早,乡里的人们都会先洗手洗脸,燃放爆竹,将祖谱再次请出(在初二送神后),摆满供品进行祭奠。傍晚时分,人们会先到祖坟送灯。夜晚,家中再点燃各种灯笼,使家中家外都亮堂堂、红彤彤。

在过去的年代里,正月十五时早些的日子里,家家户户会制作面灯和萝卜灯。这些灯笼被称为“灯碗”,是乡村气息的象征。制作面灯的工艺讲究精致和高大细巧,象征着家族的兴旺和后代的成长。民间传说正月十五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百病。因此人们会相互照面孔和屋内外的各个角落。

到了傍晚时分,各家各户都会带着面灯到祖坟上为先人送灯祭奠。传说是为了帮助先人找到那些藏匿在一冬天棉袄中的虱子。当天空放晴无风时,尤其是在傍晚时分的“收灯”景象更是令人难忘,它预示着全年的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

关于“金灯”和“银灯”,则是根据面团的原料颜色来命名。用豆面做的面灯称为“金灯”,而用白面做的白色面灯则被称为“银灯”。在特定的日子里,如亲人离世后的第一年正月十四日,人们会制作“银灯”并送到祖坟上以示守孝。

虽然现代习俗在不断改进和变化,但人们仍然保留着为先人送灯这一古老的传统。这种传统不仅是后继有人的象征,也是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盼。

胶东烟台栖霞的人们在夜晚祭奠时会用特定的食品。许多年前的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那时我尝试给母亲带去元宵汤圆作为祭品。她将这新奇的食材放入开水中却有些不知所措地用铲子搅碎。她笑着对我讲述说:“好东西就是太费劲了。”这种传统的误解在后来电视台的十五民俗专题访谈中引发了大家的笑声和讨论。其实在老辈儿们的传统里,“元宵节”并不等同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样,我们只是习惯性地称其为“过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