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的书为什么下架
周末去看了电影《狗十三》,突然明白为何有人会在观影过程中泪流满面。
这部曾禁播五年、如今豆瓣评分高达8.4的青春片,实则呈现了一部孩子的成长史,或者说,是一部“驯化史”。
以13岁的李玩为例,她曾敏感、倔强、兴趣广泛、开放并心软,但逐渐在世界的压力下变得懂事、麻木甚至忧郁。
爸爸为了弥补擅自更改李玩兴趣小组志愿的过错,选择送狗作为补偿。当李玩与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时,爷爷却弄它。为了弥补这一失误,大人们选择用新狗来替代旧狗。当李玩终于接受了新狗,却因为弟弟不喜欢,爸爸最终将狗卖去了狗肉店。
在这个过程中,李玩的所有反抗都显得无力。她无法消化丢失狗狗的悲伤,甚至在与爷爷奶奶的常规家庭互动中也开始发脾气。于是,爸爸选择了最直接的教训方式——动手教训她。那一夜,李玩借酒消愁后回家,爸爸责备她的行为,并要求她向爷爷奶奶道歉。李玩虽然感到害怕和委屈,但她还是照做了。之后的她,不再为狗哭闹,逐渐变得乖巧懂事。
影片中爸爸的行为看似严厉有效,实则残忍。其中最为残忍的一幕,是在一次饭局中,爸爸李玩吃下狗肉。当家人都盯着她看,却没人愿意为她说话,怕得客户时,李玩不得不选择妥协,面无表情地吞下了狗肉。那一刻,她终于“长大”了。而这一系列的伤害,都源于一个想要孩子懂事的父亲。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原生家庭带来的悲剧。电影中的爸爸是爱李玩的,但同时也伤害了她。因为在一个被驯化的父母眼中,爱往往伴随着控制和压力。他们关心孩子的成绩、关系胜过关心孩子的兴趣和感受。他们更敬畏权威,追逐利益,甚至选择讨好别人而忽视孩子的真实需求。就像同事姚姚的经历一样,许多人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学会了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真正的成长应该是自我释放的过程。父母应该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给孩子展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样孩子才能明白:人生是充满乐趣和意义的旅程。像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一样,他的父母是珍视自我的人,这也影响了他成为敢于追求自己兴趣的人。正是这样的家庭教育让他走上了一条丰富多彩的人生道路。如果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父母的压制和限制或许他会过上平庸的人生错过这些精彩的探索与挑战实现这些领域的个人理想的价值就无法得到体现这就是真正的成长应该忠于自己的重要性所在父母不仅要自我释放还要允许孩子释放自己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这就是教育的终极核心所在最后希望我们这一代大人可以试着在生活中释放自我也希望我们能允许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忠于自己这才是对的成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