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水的汲有哪些组词


六角井的故事

在西北的许多地方,水就像稀世珍宝一样难得。我所在的税务,就坐落在陇南江洛镇的肥沃土地上。老王,我的同事,回忆起他1982年开始工作时的日子,那时挑水得去六角井。他肩负起这项任务长达六年之久。

提及挑水,老王总是滔滔不绝。当年他年轻力壮,用的水桶巨大,扁担是桑木制成——既结实又柔韧。满满两大桶水从六角井挑到税务所,距离虽只有三里多地,但他在路上一气呵成,不稍作休息。附近的居民取水时,从不使用绳索,只依赖那根坚韧的扁担。

守在从不溢出的六角井旁,也曾有过“吃水难”的时期。尤其是在雨雪纷飞的季节,特别是月的连绵阴雨,路上泥泞不堪,深一脚浅一脚,几乎认不出路的样子。老王日日盼望,年年期盼,“要是税务所院里能有一口井,那该多好啊!”

我虽未亲眼见过六角井,但老王说316国道拓宽时,那口井已被填埋,实在令人惋惜。稍后他又笑着说,就算那井还在,恐怕也已废弃不用,如今谁还肯费力挑水呢?

压水井的变迁

压水井,这个大家熟知的名字背后,我们都更习惯称呼它为压井。上世纪末,它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河流附近的村庄里,几乎每家院里都有这样一口井。

我2014年加入江洛税务时,还见到了这压水井的应用。生在山区、长于城市的我起初对它一知半解。首次尝试压水时,我急切地上下移动手柄却未能如愿以偿地引出水流。压水井仿佛在告诉我:“我可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后,我逐渐了解了它的“脾气”。不同的压井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口井,也会因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因井制宜”便能轻松取水。

有了便捷的压水井,我们的生活也变得多彩。的花园由原本的荒凉金竹变得生机盎然。春天有玉兰花开,夏天有芍盛开,秋天有金菊绽放。

自吸泵的

压水井虽然方便但仍有其局限性。对于高楼层的居民来说提水上楼是一项重任。新技术的出现——自吸泵的安装使用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自吸泵的使用让水从地下深处轻松地被引到厨房、楼下和楼上。花园和新建的池塘也因此受益匪浅。只需接上塑料软管便能轻松为花园浇水。池塘的水也变得勤换勤新。

自吸泵的使用不仅带来了水的便利还带来了生活的改变。热水器等设施的加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便捷。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们有了更多的便捷和享受。我们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展望未来更多的“列车”正朝我们飞驰而来。

(本文为庆祝“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征文活动《文学》投稿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