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为什么没校门


9月7日,西安交通大学在新校区举行了研究生开学典礼。这个新校区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围墙,宿舍是单间,并且学生在进入单栋楼时需要刷卡门禁。

消息传出后,这一做法立即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一些人对于开放建校表示担忧,担心会出现安全风险。也有许多人持支持态度,认为开放建校并非新鲜事,重要的是心中无墙,则学术。

针对网友关于安全性的顾虑,西安交通大学通过官方微博表示,宿舍及教研区都配备了严格的门禁安保系统。校长王树国也公开回应,希望校园没有围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无围墙,更希望学术无围墙。

大学如何开放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很多人担心,社会人士过多进入校园会造成资源分配矛盾,以及公众文明素养是否匹配没有边界的校园。但相较于这些公众隐忧,校方无疑已经做好了更多准备来迎接无墙的突破。

如今,大学不仅是学生的大学,还具有公共属性。西安交通大学的这一举措展现了开放、自信且包容的态度。校园不设实体墙,先要心中无墙。西安交通大学敢于走出这一步,体现了当代大学校园开放的管理智慧,也为其他担心校园安全的高校树立了示范。

实际上,许多世界知名学府并不设围墙,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例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都欢迎游客和市民自由穿行。

在国内,也有开放校园的先例。湖南大学没有围墙和校门,校区与闹市融为一体,常有湖大学子感慨:出了教室,就是社会人。这种开放式大学受到了师生和民众的热烈欢迎。

“围墙”二字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分隔,更是一种精神隔离和文化隔离的象征。有形围墙增加了管理难度,回避了社会责任,造成大学生与实践脱节,社会公众也无法共享便捷的大学资源。大学需要突破自我隔离,除了拆除实体围墙,还要拆除学术围墙。

越过有形和无形的围墙,大学要走出去,社会也要走进来。良好的校园文化需要社会的参与和互动。学生需要走出象牙塔,以不同的视角认识社会,也许这样能让创新思维与城市文化碰撞出不一样的创意火花。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开放的大学校园。社会公众期待共享校园资源,回归浓厚的学术氛围,享受运动乐趣,自由借阅图书,汲取知识营养。高校跃迁到更开放共享的状态只需突破一墙之隔。

在公共资源和学术成果的流动中,可以预见一个理想化的未来:在校园文化的辐射下,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开放校园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开放的“无墙”态度可能是未来的潮流,但需要社会和高校双方达成融合的共识。西安交通大学在此方面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去掉“围墙”二字后,公共资源在全社会传递,才是我们希望的未来。那么,你渴望没有围墙的校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