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近两年来,网络上有段热门讨论关于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当时,一位网络红人教授在解读这首诗时,对其中两句“草盛豆苗稀”和“带月荷锄归”做了引人注目的解读,他戏谑地评论陶渊明种田技术不佳,劳作至月出仍难掩田地荒芜之象。
初听之,人们或许会心一笑,不以为意。在我最近重读此诗时,对那位教授的独特观点却有了不同的看法。读书总需深思熟虑,一旦细品便知其中深意。
《归田园居》是陶渊明诗作中的佳品。就那首引发争议的诗而言,我为大家附录其全篇如下:
种豆于南山,杂草繁盛掩豆苗。
清晨即起清理荒芜,月光下扛锄而归。
道路狭窄草木茂盛,夜晚的露水沾湿我衣。
衣湿不足惜,但愿心中所愿不违。
先看开篇“种豆于南山”,南山之名广为人知,因陶渊明的另一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更加脍炙人口。
从“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等句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南山与陶渊明的居所相距不近。那么问题在于,他为何将豆种得如此之远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为了开荒拓地。
古代的田地颇为珍贵。身为一位曾经任职县令的陶渊明,对农业的重要性自然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明白开荒的重要性,因此选择在南山下进行耕作。
在另一首诗《归田园居》其二中,陶渊明描述了自己“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以及“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可见他不仅种植了豆类作物,还拓展了桑麻等其它农作物。
“种豆于南山”并非因为陶渊明偏爱此地,而是因为此处为荒地,适合种植非稻谷类作物。荒地自然条件较差,“草盛豆苗稀”正是开荒初期的真实写照。但陶渊明并未放弃,依旧坚持“清晨即起清理荒芜”,从“荒秽”一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耕作的艰辛。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如路途遥远、环境恶劣等,但陶渊明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意志。他的诗中写道“衣湿不足惜,但愿心中所愿不违”,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执着追求。
那位网红教授为了吸引眼球,颠倒了因果关系,误将陶渊明的耕作经验视为不足。这不仅有悖于事实,更是对历史人物的误解和误导。
有人或许会辩解称陶渊明身为书生,不会种田。但事实上,早期的读书人亦需参与农业生产。陶渊明虽家道中落,但他的耕种经验丰富,曾多次辞官返乡并从事农业生产。说他不会种田实属无稽之谈。
正是由于陶渊明熟悉农业生产并从中获得快乐,他才写下了如此多的田园诗篇。他的归隐并非仅仅出于气节,更是因为他拥有种地的技能和自信。
在《归园田居》的其它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陶渊明对于农耕生活的真实写照和热爱。如第六首所述:“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这充分展示了他的农耕技艺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