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主要内容
沧州之南,一寺临河而建,山门因年久失修,颓于河岸,二石兽同陷于河中。时光流转十余载,僧众募金,却苦寻不得失石兽之踪迹。僧众曾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于是便乘小舟、拖铁钯,逆流寻觅,搜索十余里亦无痕迹。
一讲学之士闻此,于寺中设教,闻其事而笑曰:“尔辈之见,未究物理。非木片可比,岂可由水势急涨带之去乎?石之性重而沙之性松,石兽埋于沙下,日渐深矣。顺流寻之,非颠乎?”众人信服其论,视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其论,又笑曰:“凡石兽失于河中,宜求之于上游。因石性重而沙性松,水流虽不能冲走石兽,但可形成逆流之力。此力冲击之下,必在石下迎水处啮沙成穴,渐激渐深,至石半而石倾入穴中。如此反复冲击,石再转而移位。此乃河中之道也。如其言而寻之,果然于数里之外得之。”此乃天下之事,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凭一理而臆断乎?
译文
在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大门因年久失修倒塌在河里,两只石兽一同沉没在河中。经过十多年后,僧人们,便在河中寻找石兽的踪迹,但最终没有找到。他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了下游。于是他们划了几只小船,拖着铁钯,逆着水流寻找了十多里路,但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在中教书的讲学家听说了这件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理解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制成的物品,怎么能被突发的洪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是沉重而坚硬的,泥沙的性质则是的并且容易漂浮。因此石兽会被埋在沙土里并且日渐下沉。如果沿着河流继续寻找石兽,不是显得很疯狂吗?”大家认同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后再次笑着说:“凡落入河中的石头类物品都应该在河的上游寻找它们。这是因为石头的坚硬与沉重的特性以及河流的冲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水流无法冲走石头但会形成反冲力在石头下方冲击沙土形成坑洞。随着时间推移坑洞逐渐加深直到到达石头的一半时石头便会倾倒在坑洞中。这样反复冲刷石头会再次转动这就是河水逆流而上的原因。”按照他的建议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事情往往只能了解其中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面这种情况是很多的我们怎么能只根据一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注释
1. 沧州:古地名今位于河北省东南部。
2. 临:靠近。
3. 干:岸边。
4. 圮:倒塌。
5. 并:一起。
6. 沉焉:沉没于此处。
7. 阅:经过。
8. 十余岁:十多年。
9. 棹:划船。
10. 铁钯:农具用于除草或平整土地。
11. 设帐:教书或讲学。
12.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13. 是非木杮:这(石兽)不是木片制成的物体。
14. :指突然上涨的河水。
15. 湮: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