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的传说


(讲述人:,作为校哲学部教授,为大众解析传统节庆。)

农历正月十五,被古人尊称为元宵节、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古语有言“未出十五皆为年”,足见正月十五在春节的庆贺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元宵节的庆祝活动

农历正月是元月,而“夜”在古人眼中即为“宵”,因此正月十五作为一年中首次月圆之夜,因此得名“元宵节”。在这个新年伊始的时刻,中众期盼新的一年能够有好的开始和吉祥的运势。随着正月十五的过去,大地春回,万物复苏,人们开始一年的辛勤耕耘与劳作。人们也格外重视元宵节的各类庆祝活动。

这些庆祝活动往往围绕着“热闹”二字展开。众多民众参与其中,人们会装扮起来,扮演各种民间传说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如“猪八戒背媳妇”、“哪吒闹海”、“齐天大圣”等,场面热烈非凡,带有一种“狂欢”的氛围。

唐代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一诗中描述了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星桥铁锁开放,游人如织,灯火通明。这表明在唐朝的“上元节”中,有放花灯和城中不宵禁的习俗。这也是一年辛劳后,人们需要释放情感、欢庆春回大地的时刻,同时也是为新一年的劳作做好身心准备。

关于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由来

对于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起源,历史上流传着多种传说。其中较为广为流传的有三种说法。一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期为纪念“平吕氏之乱”而设立的节日。另一说是元宵节庆祝一年中第一次月圆之夜,与的“三元说”有关。还有一说认为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火把逐渐演变成了彩灯。

具体来说,第一个传说是关于汉文帝平息“诸吕之乱”后,为了庆祝而设立的与民同乐日。第二个传说中,元宵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月圆之夜的节日,点起万盏花灯、燃放烟火、载歌载舞以表达美好心愿。第三个传说则与古代的火把节有关,虽然火把已逐渐被彩灯取代,但在西南的一些地区,人们仍保留着在正月十五举火把跳舞的传统。

让我们一同欣赏一首与正月十五相关的诗词: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在夜里绽放千树繁花,又吹落星点如雨般的花瓣。宝马雕车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在路面上缓缓行驶。箫声悠扬如凤鸣之声,玉壶光影流转,仿佛整夜都有鱼龙在舞动。

女子们头戴蛾儿、雪柳等装饰品,笑语盈盈暗香四溢。人群中寻觅了千百次后突然回头一望,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