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南朝的文学家刘义庆在《世说新语》的《任诞》篇章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极富趣味的小故事。
东晋的书法家王徽之,在一个飘雪的夜晚乘着小船前往拜访友人戴安。
小船在风雪中穿行了一夜,终于抵达了戴安的居所门口。王徽之并未踏入门槛,而是原路返回了。
人们对此感到不解,他却说:“我不过是一时兴起才去拜访的,兴致过了自然就回来了,何必非要见到戴安呢?”
这种乘兴而去,尽兴而归的心态,或许就是访友的最高境界。
在唐代诗人李益的笔下,有一幅红楼院的秋日图景。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这般美景,令人陶醉。天空澄澈如水,壮阔巍峨的红楼倚天而建。
隔着窗户望去,院中的竹林摇曳生姿,分外引人注目,却无人欣赏其美。
当诗人想要进入院中欣赏这幽深的竹林时,却发现院门紧闭,不知友人去向何方,只好派人向邻居家借来开门的工具。
即便访友不遇,诗人也未感到落寞惆怅。他欣赏着院中的秋色,与友人的相知之深、过从之密尽显无遗。二人都是中人,豪放、洒脱、不拘小节。
这红楼院里的秋色,与访友的坦荡胸怀,共同构成了一幅富有生活的画面。
有时,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因为最美的风景总是在路上。
宋代魏野的《寻隐者不遇》中写道:“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诗人寻找隐者而不得见,然而整个过程却让他深感震撼。
这里香气弥漫,松花自落,满地白云。诗人久久伫立于此,不忍离去。香风不动、松花自落、白云满地、空山高远,这一切都让人感到言已尽而情未了。
据《宋史》记载,魏野一生未仕,他选择居住在这样清幽雅静的地方,与云山为伴,清泉为邻。
另一个故事见于《宋诗纪要》,宋真宗召他为官,他却越墙逃走。
他自带隐逸之风,是真正的隐士。
唐代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描绘了另一番情景。
茶圣陆羽把家搬到了离城市不远的近郊,新家的篱笆下种满了菊花。
某日访友却不见人影,却得知友人去了山里。
尽管未见面,但隐士的生活和已经让访友者心满意足。
真正的朋友之间,志趣相投,骨子里有相同的。
他们懂得彼此的一言一行,明白对方的举手投足。
无论见或不见,都是心有灵犀的故交挚友。
兴致来时迫不及待地去拜访朋友,尽兴而归时心情满足。这就是访友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