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不堪一击
传统武术大师如何面对“绝对力量”的挑战
近年来,不少传统武术大师在比赛中接连落败,其中,多数的失败都被认为是未能有效应对现代搏击的“绝对力量”。
在此,我们不探讨大师们的称号真伪或其背后的动机,而是从技术角度来分析他们为何在比赛中显得如此脆弱。
在实战中,无论是散打、拳击还是传统武术,其核心都离不开“速度、力量与技巧”的平衡。快速而有力的攻击往往能决定胜负,而技巧和反应速度同样重要。
现代搏击和综合格斗术,如泰拳,之所以能闻名于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注重力量的训练。这种绝对的力量优势往往让对手难以招架。
对于传统武术,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它不重视力量训练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传统武术在历史上的特定时期被视为“技”,没有足够的力量训练是无法胜任的。无论是需要一步致敌于死地的“戚家拳”,还是以半步崩劲著名的“形意拳”,其背后都蕴强大的力量。
如今许多传统武术的以及大师们在力量方面却显得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传承上出现了偏差,对“力”的理解不够深入,从而在训练和体系上走入了误区。
提及传统武术,人们常常会提到一个令人向往的术语——“内功”。这层神秘的面纱也让许多人误以为内功才是无敌的法宝。
虽然内功是传统武术的一部分,但其本质是修身养性。尽管练好了也能用于技击,但不少人对真正的内劲内功却知之甚少。
我们几乎从未在擂台上看到有人使用内功击败对手。这也许是传统武术在现代竞技中的一种遗憾。
尽管如此,内劲的存在并非无稽之谈。老一辈的武术家曾言:“气与力合产生劲”。这里的“劲”就是内劲。这句话直接解释了内劲的产生与力量的关系。
以农村抬石头为例,众人合力、蹲身摆好架势后一鼓作气起身,这就是劲的体现。体壮的人骨力好、有劲,这也是为什么在武术中,力量训练是不可或缺的。
现代的传统武术不应过分沉迷于内功的修炼,而忽视了力量和实战技法的训练。力量训练到极致,在实战中同样具有巨大的威力。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难明白:如果你没有经过系统的力量和实战技法训练,即使你拥有所谓的“内功”,在擂台上也难以抵挡对方的绝对力量。
在此建议所有练习传统武术的人,应强化体系训练,不要仅仅满足于推手、打拳甚至打坐练气的过程。如果没有经历过身法步法等体系训练,那么在真实的搏斗中可能会面临被击败的风险。
引用一位传统武术老前辈的话:“传统武术不是不练力,是不练拙力、不练僵力。”这句话道出了传统武术力量的真谛。希望大师们能深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