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与世交集,无论是人、事、物,皆需以观照而不妄加评判。
何谓仅观照而不评判?
当我们的意识接收到种种现象,内心需保持中立,不轻易下定义。
例如:
1. 地铁中孩童的哭闹,是一个客观呈现的场景。
孩童的吵声,那只是声音,不代表你的价值判断。
2. 今日上班不期而至的迟到,是一个客观事实。
你的自责与懊悔,属于你的情绪反应,而非事实本身。
3. 风吹雨打的天候变化,是外界的客观现象。
你对天气的抱怨,仅是你的个人感受。
这样的态度带来何益处?
1. 情绪的波动得以减缓。
正如禅宗六祖惠能所言:
菩提树并无根,亦非置于台上。
世间万物皆为中道存在,本无自性,我们的想法不过是对外界的主观投影。
王阳明亦说:
人心初无善恶之分,意念一动则善恶随之而生。
人的本心如白纸般纯净,善恶仅在念之间。
心理学中有一称作ABC理论:
A为事件的发生,B为人的主观解读,C为结果。结果C并非由A决定,而是B。
孩童的吵闹、你的自责懊悔及你的抱怨,均为你的解读,导致了情绪的产生。
不评判即是杜绝B的产生,从而C也就不复存在。
重在观察而非立即评判。
2. 注意力集中,提高工作效率。
心流的产生正需全神贯注。当全身心投入工作时,方能体验到深层的快乐。
工作时你看到同事的杯子,你只是看见一个物品的存在。不作评价,思绪就不会飘远。你的注意力自然集中在工作上。
如何做到?
或许初时你觉得难以做到,但没关系。持续观察自己的“评判”,看见它的存在但不作评价。
例如:
面对孩童的哭闹,你感到烦躁。但你能觉察到这种情绪,接纳它的存在而不去评判它。任其自然消散。
欲习得一技之长,勤加练习是最佳途径。
最后的话语:
人生即是一场修行旅程。当以每事每人作为修行的参照和磨练。
共勉之!
~~~~~修身齐家平天下~~~~~
深入实践,知行合一,做自己命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