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以目是什么意思


近日我沉浸于《古文观止》的研读,卷三国语选篇的诵读中,今日特别关注到了“召公谏厉王止谤”一文,对其中的一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书局以及岳麓书社所出版的《古文观止》对于此句的翻译各有千秋。其中,书局《国语集解》韦昭注中的释义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在探讨“眄”字的含义时,说文解字提及“目偏合也”。那么,这“目偏合”究竟是何意思呢?详细审视之,乃是目一闭一开,仔细端详之状。

“国人”指的是都城内的平民百姓;

“莫”作为副词,表达“不”的意思;

“言”作为动词,意为说话。

其基本释义为老百姓不敢开口说话。

问题的关键在于“道路以目”这一句的解读上。

起初,人们常以今文的视角去理解“道路”一词,但在古文中,其用法是否与今日相同呢?查阅《孟子》等古籍,我们发现先秦时期确实存在与今日相似的用法。

至于“道路以目”,是否可以理解为“用眼睛指引道路”呢?从字面上看,“道”可通“导”,“路”即道路,“以”用作介词“用”,“目”即眼睛。但历史上对此说法的接受度并不高。

再深入探究“道路”一词,经检索发现其在先秦时期的用法与现代有所不同。“道路”是否就是同义连文,用来凑足音节或表示强调呢?若“道路”为一词,则“目”字的解释需重新考量。

进一步查证“目”字,发现其确实可作动词,意为递眼色、使眼色等。如《史记》中的相关记载所示。

有时,因为文字和意思过于接近,我们往往会想当然地理解而忽略了每个字在句子中的作用。意译的方法虽然能让我们快速阅读,但如同建筑在流沙之上,一触即溃。要检验自己是否真正读懂了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深入探究每个字的意义。

回顾“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两句都是看似简单实则深藏玄机的句子。只有细心品味、深入思考,方能领悟其中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