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为什么住蒙古包


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成群的洁白羊群如同流动的云朵,与天空相映成趣,蒙古包作为这片土地上的独特景致,给每位远方来客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这里是内蒙古的游牧区,展现着蒙古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画卷,蒙古包是他们在这片蓝天白云下的温馨家园。

蒙古包,是游牧文化的独特象征,见证了蒙古悠久的历史。自两千多年前的匈奴时代起,蒙古包便以它坚韧的身影穿越历史长河,至今仍然屹立不倒。经过多个的传承与改造,蒙古包不断适应自然环境和游牧生活,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摄影爱好者赵兰富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些美好的瞬间。

每当草长莺飞之际,牧民们便会挑选水草丰美的地方搭建蒙古包,开始放牧生活,形成一个个游牧部落。当你踏入牧民的家,一定会被那独特的蒙古包所吸引。它宛如天空中的一个毡帐,笼罩在广袤的草原上。蒙古包内的空间分为三个部分,摆设体现出浓厚的特色。东西摆放有序,八个座次各具特色。正中位置摆放着香火,成吉思汗的画像悬挂于此,彩旗环绕,哈达系在四周,弓箭、长矛、羊头狼头分立两侧,充满了庄严而神圣的氛围。这里包含了蒙古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和祈愿,让人深刻感受到蒙古族的民俗文化。

想要了解蒙古包的搭建过程吗?牧民会在地上垒起圆形的房基,然后立起由木杆和皮毛绳组成的墙壁,呈斜坡状,并搭上椽子片。接着,在墙壁和椽子片的外层包裹着毛毡或兽皮,就形成了一座圆形的蒙古包。它的圆形设计对大风雪阻力小,下雨时包顶不积水,门小且连着地,雪不易堆积,网状墙便于搬迁时折叠,非常适合游牧生活。

蒙古包的营造技艺已被列入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衍生出的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也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蒙古族牧民热情好客、非常团结。他们常常以歌会友、以酒助兴,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无论彼此是否熟悉,都会一起跳舞欢歌。月光下的篝火晚会热闹非凡,欢乐的笑声回荡在旷野,这是一种独特的游牧文化与待客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蒙元文化和历史记忆的游牧部落越来越罕见。趁着绿意盎然、牧民未迁徙之际,来内蒙古吧!体验一次蒙古人的生活,住进蒙古包中,夜晚观赏星河的璀璨,清晨聆听马头琴在草原上的悠扬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