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遗传这个说法早就过时了,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它其实并不存在。
确实,关于“获得性遗传”这一说法,现代生物学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根据现代遗传学理论,由环境因素或个体在生命周期中获得的性状或特征,并不能直接遗传给后代。这一观点最早由法国博物学家让-巴蒂斯特·拉马克提出,即所谓的“拉马克遗传学说”,他认为生物通过使用或不用某些器官会使其强化或退化,并且这些变化可以遗传给下一代。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深入,我们了解到遗传信息主要存储在DNA中,并且遗传物质在复制过程中基本是稳定的,环境因素和个体行为所导致的体貌变化并不会改变个体的遗传密码。
因此,现代遗传学强调的是基因遗传,即性状的遗传是通过父母传给子代的基因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后天获得性的性状。虽然环境可以影响个体的表现型,即个体实际表现出的性状,但这并不改变其基因型,即个体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所以,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获得性遗传”这一说法已经不再被接受,现代生物学已经确立了更为准确的遗传机制。

